讓中國政治威望和文明教化傳佈全世界(四)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2-04-08

經義:

在人類漫長的冷兵器時代,文化相對落後的族群常常征服文明程度更高的族群,結果卻被後者同化。

也不乏這種情況,文化相對落後的族群征服文明程度更高的族群後,整個地區人口構成發生巨大變化,文化也被嚴重摧殘。典型的就是西元五世紀歐洲的蠻族入侵,結果輝煌燦爛的羅馬文明衰落,城市多成廢墟,歐洲跌入長達千年的中世紀。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也曾多次遭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這些族群入主中原結果反而融入了中華大家庭,中國文化也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中國領土不僅沒有四分五裂,還迎來了隋唐天下一統的盛世。

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政治-文化共同體如滾雪球一樣不斷擴大?這是因為中國文化具有超越地方性的“天下”特點。整體上中國是一個文明旋渦,越來越大,從四千年前的大禹時代到21世紀的今天都是這樣。

突出表現為中國版圖東南部農業區對西北部遊獵遊牧民族的涵化、融合。北京大學李零教授寫道:“中國為什麼大?原因是它的東南部對西北部有強大吸引力,好像一個巨大的漩渦,總是吸引它的鄰居一次次征服它和加入它。中國歷史上的征服,一般都是從外征服內,而又歸附於內,因而認同被征服者。夏居天下之中,商從東邊滅夏,認同夏;周從西邊滅商,也認同夏。中國周邊地區對核心地區的征服,幾乎全都沿用這一模式。他們發起的攻擊,一波接一波,每次衝擊引起的回波比衝擊波還大,一輪輪向外擴散。‘夏’的概念就是這樣,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禹跡’是一種不斷被改造的歷史記憶,同時也是一種綿延不絕的歷史記憶,難怪成為中國的符號。”(李零:《我們的中國·茫茫禹跡》,三聯書店2016年版,第3頁。)

那麼,天下是如何建構?中華文明涵化世界的旋渦如何形成的?其制度設計就是本節中的服制。這是一種以天子所居王畿(帝都)為核心的國家體制,王畿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中國文明旋渦的中心——整個世界(天下)圍繞旋渦中心設計。(見下圖)

图片1.png

服制的基本原則是根據距離王畿的遠近,因地制宜地收取貢賦、實事求是地採取不同的治理方法,目的是實現穩定的社會秩序、讓中華文化遍及整個世界,就是本篇所說的“聲教訖于四海”——讓中國政治威望和文明教化傳佈全世界!

經學不是史學,也不是近代科學。經學關鍵是在闡發義理,經學家用服制將大禹時代的天下秩序抽象化,理想化了。經典關於“服”的數目、名稱多有不同。《尚書·禹貢》和《國語·周語上》《荀子·正論》所記都是五服,惟一不同的是《尚書·禹貢》中的“綏服”《國語·周語上》《荀子·正論》寫作“賓服”。《國語·周語上》說:“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

《周禮·夏官·職方氏》有“九服”,《周禮·秋官·大行人》又有“六服”之說,名稱與《尚書·禹貢》多有不同。

如同九州一樣,這些相異之處只是不同師說的結果,其闡述的價值原則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都是對華夏文明旋渦的理想化表達;且也有其歷史真實背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春青研究員根據龍山時代聚落考古研究成果,指出《禹貢》五服制度實際分為三大文化圈:內圈甸服,是王畿之地;中圈包括侯服和綏服,是大小諸侯所在地;外圈包括要服和荒服。三大圈恰好與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分佈格局基本吻合:分佈在洛陽、鄭州一帶的王灣三期文化大致相當於王畿甸服;環繞王灣三期文化的中原龍山文化諸文化類型包括後崗二期文化、造律臺文化、三裏橋類型、楊莊二期類型、下王崗類型、陶寺文化等當為侯服和綏服;分佈在中原龍山文化東邊的海岱龍山文化、南邊的石家河文化、西邊的客省莊文化和齊家文化、北邊的老虎山文化當為要服和荒服。(趙春青:《<禹貢>五服的考古學觀察》,《中原文物》2006年05期)

過去幾千年來,以中華文化為核心中國政治-文化共同體不斷涵化周邊族群,將東亞的大部分地區融合為一個文明有機體,命運共同體。

歷史不會停止。可以想見,涵化了東亞極大部分的中華文明必將涵化整個世界——在全球化風起雲湧的當代,這近乎成為惟一超越西式民族國家的願景。

“雞犬寂無聲,曙光射寒色”——在古老的東方,我們看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曙光。

經文: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語譯:

成功治理洪水後,天災減輕,人們可以在九州之內安居樂業。砍伐大山的樹木,修建道路,祭祀和進貢等可以舉行了。九州之內的江河徹底疏通,大湖泊周圍築起了堤防,提高蓄洪功能,保護周圍土地免遭水患。蠻荒之地的少數民族也能分享治水福澤。負責徵收賦稅和貢品的六府管理得非常好,針對九州各地資源狀況制定賦稅標準和貢品的種類,收取賦稅六府極為謹慎,他們把田土分為三等,確定賦稅等級,都能按要求繳納賦稅。中央實行功勳制度,將那些在治水中能力強、功勞大,能創造性地完成任務的人選拔出來,賜給他們土地和姓氏,讓他們治理九州。

大禹治水後,根據能力和貢獻選拔眾多賢能者出任官員,封土賜姓,廣建諸侯國,管理九州廣大地區,故有夏朝萬國之說。眾諸侯國根據距離王畿(即中央直轄地)的距離和文明程度,分成五類,各自承擔相應職能以維護中央,中央採取相應的管理政策,這種制度稱為五服制度。根據《禹貢》關於五服制度的描述,五服是以王畿為中心,每類地區縱深為一千里的同心方圍結構。

天子直接管理的地區稱為甸服。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區,包括王城、郊和甸三類,從王城向四方延伸至五百里,就是說天子直接管理的地區方千里。距離王城一百里以內的地帶谷穗連同秸稈一起繳納,一百里至二百里之間的地帶繳納穀穗,二百里至三百里之間的地帶繳納秸稈,三百里至四百里之間的地帶繳納粟,四百里至五百里之間的地帶繳納米。

以天子直轄的甸服外為起點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外推五百里的地區是侯服,該地區主要向天子提供服務性勞役和保衛甸服地區的兵役。距離甸服邊界一百里以內的侯服地帶是(供職天子的)卿大夫的采邑,其人有為天子服勞役的義務。距離甸服一百里至二百里之間的侯服地帶是地位低於卿大夫的男爵封地,其人要為天子提供勞役服務。剩餘三百里縱深的侯服地帶是諸侯國君封地,諸侯國君統領軍隊,有保衛天子,屏藩甸服的軍事義務。

以侯服邊界向四方推延五百里之內的地區是綏服,天子對這個地區實行教化安撫政策。其內三百里地帶,以華夏文明教化此地族群。再外邊二百里縱深地帶,天子實行軍事武裝鎮守政策。

以綏服邊界向四方推延五百里之內的地區是要服,天子實行羈縻政策,尊重要服地區內三百里地帶族群的生產生活習慣,對他們管控不多。要服地區外二百里地帶的部族只獻納很少貢品,便會得到天子的賞賜。

以要服邊界向四方推延五百里之內的地區是荒服,因為遠離九州,其文明落後,天子對此地區實行放任政策。生活於荒服內三百里地帶的部族文明程度低,質樸而少禮,天子不加干預。荒服外二百里地帶自然條件惡劣,蠻人族群在這裡自由遷徙,逐水草而居。

東至海島,西至沙漠,遙遠的南部和北部都因大禹治水而受益,華夏文明對這些地區的部族產生了積極影響,大禹將華夏文明推廣到九州之外的蠻荒之地。帝舜將美玉製成的高貴玄圭賞賜給大禹,宣告其治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