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己以受人,應物而不窮(《韓詩外傳·卷二·第十七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4-05

經義: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誠意之道,是治理天下的基礎,大致上相當於這一章裏所說的,達到了“德足以君天下”的時候,“雖在下位,民願戴之”。一切都以修身為根本。

經文:

君子有善之心,而無勝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無驕肆之容。行足以及後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故曰:君子盛德而,虛己以受人,旁行不流,應物而不窮。雖在下位,民願戴之。雖欲無尊,得乎哉?《詩》曰:“彼己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語譯:

君子內心崇尚良善,但沒有和人爭勝之態。道德足以成為天下的君王,但沒有驕傲放肆的樣子。其行為足以流芳於後世,但不說一句詆毀別人的話。所以說:君子有美好的道德而為人謙恭,自己虛心而容納別人,能夠通行於天下並不放縱,應對事物沒有窮盡。即使處於卑下的地位,老百姓也願意擁戴他。即使自己不想得到尊貴,卻哪里能夠呢?《詩經》上說:“那個人啊,美得像花一樣。美得像花一樣,和一般的貴族子弟不同。”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