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強權,敢於捨生取義的晏子(《韓詩外傳·卷二·第十三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4-02

經義:

古代對於臣下為國君盡忠,被看作是大節,弑君則是大惡。晏子見崔杼殺了自己的國君,敢於直言其惡,這是值得稱讚的忠臣。能夠保持這份忠誠,則必須具備晏子自己所說的“仁”、“勇”等基本品格,不像其他的大臣,在崔杼的脅迫之下,都參加了崔杼的盟會,也有的因為不合崔杼的規定而被殺的,卻並不是因為守節,因此身死名辱,就顯得更沒有價值了。晏子的品德是我們應該繼承的,比如不屈於權勢和脅迫等等。

經文:

崔杼弒莊公【1】,合士大夫盟【2】。盟者皆脫劍而入。言不疾,指血至者死【3】,所殺者十餘人。次及晏子【4】。【5】杯血,仰天而歎曰:“惡乎【6】,崔杼將為無道,而殺其君。”於是盟者皆視之。崔杼謂晏子曰:“子【7】我,吾將與子分國。子不與我,殺子。直兵【8】將推之,曲兵【9】將鉤之。吾願子圖之也。”晏子曰:“留以利而倍其君【10】,非仁也。【11】以刃而失其志者,非勇也。《詩》曰:‘莫莫葛藟,施於條枚。愷悌君子,求福不回【12】。’嬰其可回矣?直兵推之,曲兵鉤之,嬰不之【13】也。”崔杼曰:“舍晏子。”晏子起而出,援綏【14】而乘。其僕馳。晏子撫其手曰:“麋鹿在山林,其命在庖廚。命有所懸,安在疾驅?”安行成節【15】,然後去之。

《詩》曰:“羔裘如濡,恂直且侯。彼己之子,捨命不渝。”晏子之謂也。

語譯:

崔杼殺了齊莊公,會合朝中士大夫盟會。參加盟會的人都解下佩劍進去。發言不迅速,手指沒有沾上牲血的,就被處死。被殺掉的有十多個人,按次序輪到晏子。晏子捧著盛血的

杯子,對天而歎說:“唉,崔杼做出不合道理的事情,殺掉了自己的國君。”這時參加盟會的人都看著他。崔杼對晏子說:“你如果依附我,我將會和你平分這個國家。如果你不依附我,我將殺掉你。平直的兵器將刺殺掉你,彎曲的兵器將鉤殺掉你。希望仔細考慮此事。”晏子說:“為了留戀自己的利益而背叛他的君主的,這是不仁。受到兵刃的威脅而失去他的志向的,這是不勇敢。《詩經》上說:‘茂盛的葛藠蔓生在樹枝和樹幹上,和樂平易的君子,追求他的幸福要不違背正道。’難道我晏嬰會違背正道嗎?平直的兵器刺殺我,彎曲的兵器鉤殺我,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意志。”崔杼說:“放掉晏子。”晏子起來出去,拉著車繩上車。他的僕從駕車賓士。晏子撫著他的手說:“麋鹿雖然生活在山林裏面,但它們的命運卻操縱在掌管廚房人的手中。我的生命在別人的控制之下,為什麼還要這麼快跑呢?”於是緩慢地行走,步調合乎節奏,然後離開。《詩經》上說:“穿著柔而有光澤的羊皮襖的人,真是正直而又美好。這樣的一個人,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改變自己的節操。”說的就是晏子啊。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