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至而後呼天,不亦晚乎(《韓詩外傳·卷二·第九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4-01
經義:
古代是一種宗法的社會,親疏關係較為固定,儒家講求推己及人,如果和自己親人的關係都處理不好,那麼對他人更不能夠處理好了,所以說這是違反常理的。至於自己不好,卻去埋怨他人,這是一種“遷怒”,很多人都是難免的,所以顏回能夠“不遷怒”,就得到孔子的讚賞,可見一般人並不容易做到這一點。至於禍患來了之後,呼天而束手無策,就是上一章講的沒有事先做好預防工作。道理雖然簡單,但實施起來著實不是件易事。
經文:
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貫而佩之。一曰:
子貢曰:“何也?”
曾子曰:“內疏而外親,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遠乎?患至而後呼天,不亦晚乎?”《詩》“惙其泣矣,何嗟及矣!”
語義:
曾子說:“君子有三句話,可以一貫地去奉行。第一句話是:不要和自己關係親近的人疏遠,卻和自己關係疏遠的人親近;第二句話是:不要自己不好,卻埋怨他人;第三句話是:不要等禍患來了,才向上天呼求。”
子貢說:“為什麼呢?”
曾子說:“與自己關係親近的人疏遠,卻和自己關係疏遠的人親近,這不是違反了常理嗎?自己不好,卻埋怨他人,這不是埋怨得太遠了嗎?禍患來了才向上天呼求,這不是太晚了嗎?”《詩經》上說:“憂愁地哭泣著,嗟歎又哪里來得及呢!”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