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禮義調和心志情欲(《韓詩外傳·卷二·第七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4-01

經義:

人有七情六欲,各種習氣,一旦放縱沉溺,不加節制引導,就會發展到一個極端,對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本章強調用仁、恭、勇、義引導情欲習氣。古人注重修養身心,因為很多習氣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夠驅除掉的,要經過長時期的修養調和,便能夠“習慣成自然”,這也是“克己”所能達到的效果。

經文:

孔子曰:“口欲味,心欲,教之以仁。心欲,身惡勞,教之以恭。好辯論而畏懼,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聲,教之以義。”易曰:“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詩》曰:“籲嗟女兮,無與士耽。”皆防邪禁佚,調和心志。

語義:

孔子說:“口想吃美味的東西,心貪圖逸樂,這樣的人要用仁愛來教導他。心裏貪圖安樂,身體厭惡勞作,這樣的人要用恭敬來教導他。喜歡和別人辯論卻內心畏懼,這樣的人要用勇敢來教導他。眼睛喜歡看美好的顏色,耳朵喜歡聽優美的音樂,這樣的人要用道義來教導他。”《周易》上說:“注意力只停止在腰部,上面下麵都不關,到背部注意力就分散了,這是危險的,讓人內心焦灼的。只知局部而不顧整體,是沒有用的。”《詩經》上說:“唉,女子啊,不要和男子沉迷於歡樂。”都是防止邪僻,禁止逸樂,用來調節和適自己的心志的。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