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之災異,“人妖”最可怕(《韓詩外傳·卷二·第六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4-01

經義:

古人重視祭祀,所以《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很注重天象變化,認為這是對於人事的警示。荀子反對這種說法,提倡“人定勝天”,相對於傳統重視天道而言,荀子更注重人事,所以他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他看來,天道和人事是可以分離的,因此,只要一心將人事處理好,天道不管怎麼樣變化,都不會產生什麼不利的影響,最可怕的並不是天上的災異,而是人類本身所做的壞事。所以說:“上明政平,是雖並至,無傷也。上闇政險,是雖無一,無益也。夫萬物之有災,人妖最可畏也。”

這樣的思想,反映了先秦時代天道觀的一種微妙變化,是難能可貴的。

經文:

傳曰:而雨者,何也?

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星墜木鳴,國人皆恐,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畏之非也。夫日月之薄蝕,怪星之書,風雨之不時,是無世而不嘗有也。上明政平,是雖並至,無傷也。上政險,是雖無一,無益也。夫萬物之有災,人妖最可畏也。

曰:何謂人妖?

曰:枯耕傷稼,枯傷歲,政險失民,田稼惡,貴民饑,道有死人,寇賊並起,上下乖離,鄰人相,對門相盜,禮義不修,牛馬相生,六畜作妖,臣下上,父子相疑,是謂人妖。是生於亂。

傳曰:天地之災,隱而廢也,萬物之怪,不說也。無用之變,不急之災,棄而不治。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男女之別,切瑳而不舍也。

《詩》曰:“如切如瑳,如琢如磨。”

語義:

古書上說:舉行祭祀祈求下雨,就下雨了。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沒有什麼緣故,這與不舉行祭祀求雨,它也下雨一樣。星星墜落下來,樹木發出叫聲,全國都感到恐懼,這是為何?是天地規律的變化,陰陽規律的變化,事物發生了少見的現象,對於這些覺得奇怪是可以的,產生畏懼就不對了。日月相掩而產生了日食、月食,白天出現了奇怪的星相,風雨不合乎季節,這是任何時代都有的。若君主很英明,政治很清平,即使這些奇怪的現象同時出現,也不會有什麼傷害。如果君主昏庸腐敗,政治險惡,那麼即使這些現象一個都沒有出現,也不會有什麼好處。在各種災害中,人妖是最可怕的。

問:什麼叫做人妖呢?

回答說:粗率地耕種田地傷害了莊稼的生長;粗劣地鋤草,傷害了五穀的成熟就會影響一年的收成;政治混亂,失去民心;田地荒蕪,莊稼長得不好,糧食很貴,老百姓吃不飽,路上有餓死的人,強盜竊賊都起來作亂,君臣上下不和諧,鄰居互相欺淩,對門互相偷竊,不講求禮儀和仁義,牛生出馬,馬生出牛,六畜也發生妖異的現象;臣子殺死君王,父子之間相互懷疑,人為產生出來的禍害,這就叫人妖,這些都是因世道混亂產生的。

古書上說:天地間的災禍,可以將它掩藏起來放在一邊。萬物中發生的怪異,經典中是不論說的。沒有用的辯論,不急需的考察,可以棄之不理。至於君臣之間的道義,父子之間的親愛,男女之間的界限,那是應該經常研討的。

《詩經》上說:“好像切割打磨象骨玉石一樣,培養自己的道德學問。”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