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賢任能是國家強大的重要基礎(《韓詩外傳·卷二·第四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3-31

經義:

本章借表彰樊姬來說明“進賢”的重要性。樊姬用自己為喻,古代做君王妻妾的美德之一便是不妒忌,不專寵“不敢私願蔽眾美”,漢人解《詩經》時所講的“後妃之德”,便體現了漢人此一觀念。而做宰相或者相國的最重要的稱職表現,就是能夠為國家推薦賢人,免去不賢之人,“進賢而退不肖”,這樣國家才能得到發展。沈令尹在樊姬之言的激勵之下,能夠推薦孫叔敖,這樣楚國才最終能夠實現霸業。

經文:

楚莊王聽朝罷晏【1】。樊姬【2】下堂而迎之,曰:“何罷之晏也?得無饑倦乎?”莊王曰:“今日聽忠賢之言,不知饑倦也。”樊姬曰:“王之所謂忠賢者,諸侯之客歟?中國【3】之士歟?”莊王曰:“則沈令尹也【4】。”樊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者何也?”姬曰:“妾得於王【5】,尚湯沐【6】,執巾櫛【7】,振衽席【8】,十有一年矣。然妾未嘗不遣人之梁鄭之間,求美人而進之於王也。與妾同列者十人,賢於妾者二人。妾豈不欲【9】王之寵哉?不敢私願蔽眾美,欲王之多見則娛。今沈令尹相楚數年矣,未嘗見進賢而退不肖也,又焉得為忠賢乎?”莊王旦朝,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令尹避席【10】而進孫叔敖【11】。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霸。楚史援筆而書之於策曰:“楚之霸,樊姬之力也。”

《詩》曰:“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樊姬之謂也。

語譯:

楚莊王臨朝聽政,罷朝時已很晚了,樊姬走到堂下去迎接他,說:“為什麼結束得這麼晚?難道您不饑餓、不疲倦嗎?”楚莊王說:“今天我聽到忠誠賢能之人的言論,不覺得饑餓和疲倦。”樊姬說:“大王所說的忠誠賢能的人,是諸侯的賓客嗎?還是朝廷中的人呢?”楚莊王說:“就是沈令尹啊。”樊姬聽了之後用手遮住口笑著。楚莊王問:“你為什麼笑呢?”樊姬說:“我自從能夠侍奉大王,負責您沐浴的事情,拿著浴巾和梳子,為您整理席子,已有十一年了。但是我還是常常派人到梁國、鄭國一帶,尋求美麗的女子進獻給大王。現在和我地位相當的有十個人,地位比我高的有兩個。我難道不想獨佔大王的寵愛嗎?只是我不敢因為個人的願望而遮蔽了其他美人,希望大王見到更多而感到快樂。現在沈令尹做楚國的相國已經有好幾年了,卻沒有看到他推薦賢能的人,而罷黜不賢的人,哪里能夠算得上是忠誠賢能的人呢?”楚莊王第二天早朝的時候,將樊姬的話告訴沈令尹。沈令尹恭敬地推薦孫叔敖。孫叔敖治理楚國三年,楚國就稱霸諸侯。楚國史官在簡冊上寫道:“楚國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這是樊姬的功勞。”

《詩經》上說:“任你們百般的思量,還不如我所考慮到的。”說的就是樊姬啊。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