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危、天下和戰直接關係百姓利益(《韓詩外傳·卷二·第二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3-31

經義:

本章所寫的是個人的憂戚和國家社會安危之間的關係。從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看,似乎國家或者外國的執政者之賢與不賢和他沒有直接關係,但從實際結果來看,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和解以及各種關係,沒有一樣不關係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從魯國女子的遭遇完全可以看得出來,宋國君臣之間的關係、吳越之間的戰爭,致使這個女子減少了菜園中的收成,姐姐被迫送到異國,哥哥也因此而死。所以對統治者而言,時刻應該將老百姓的安危放在心裏,就是孟子所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範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於老百姓而言,也期望天下的和平。魯女的想法,在今天仍然有其現實意義。當前世界的局勢動盪,已經影響了無數老百姓的生命和生活,和平仍是當今世界的重要問題。

經文:

監門之女嬰相從績,中夜而泣涕。其曰:“何謂而泣也?”嬰曰:“吾聞衛世子不肖,所以泣也。”其偶曰:“衛世子不肖,諸侯之憂也,子曷為泣也?”嬰曰:“吾聞之,異乎子之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馬得罪於宋君,奔於魯,其馬佚而𩥇吾園,而食吾園之葵。是歲吾聞園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踐起兵而攻吳,諸侯畏其威。魯往獻女,吾姊焉。兄往視之,道畏而死。越兵者,吳也,兄死者,我也。由是觀之,禍與福相及也。今衛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無憂乎?”

《詩》曰:“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是非類乎?

語義:

魯國有一個守門人的女兒,名叫嬰,和她的同伴一起紡麻,半夜哭泣。她的同伴問:“你為什麼哭泣呢?”嬰說:“我聽說衛國的世子不賢,所以哭泣。”同伴說:“衛國的世子不賢,這是諸侯所擔憂的事情,你為什麼要哭泣呢?”嬰回答:“我所聽說的,和你的話不同。以前宋國的司馬桓魋得罪了宋國國君,逃向魯國,他的馬跑掉了,在我的菜園子裏打滾,並吃我菜園中的葵菜,這一年,我聽說種菜的人損失了一半的利益。越王句踐發兵攻打吳國,諸侯畏懼他的威勢,魯國就向他進獻美女,我的姐姐也在其中。我的哥哥去看她,半路上畏懼而死。越兵所威脅的是吳國,而死掉哥哥的卻是我。從這一點來看,禍患和幸福是相連在一起的。現在衛國的世子很不賢,喜歡戰爭。我有三個弟弟,怎麼能沒有憂愁呢?”

《詩經》上說:“大夫跋山涉水,我的心裏就很憂愁。”這不是同類的事情嗎?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