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存善,獨居而樂(韓詩外傳·卷一·第二十四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3-28

經義:

本章所說的是由外而內的個人修養問題,重點是內在的修養。衣服容貌、應對語言都是能夠令耳目得到快樂的,而真正能夠讓心中得到快樂的,則在於“就仁去不仁”,這樣不僅能夠“獨居而樂,德充而形”,更足以悅民心,達到修己以治人的目的。

經文:

傳曰:衣服容貌者,所以【1】目也。應對言語者,所以說耳也。好惡去就者,所以說心也。故君子衣服【2】,容貌【3】,則民之目悅矣。言語【4】,應對【5】,則民之耳悅矣。就仁去不仁,則民之心悅矣。三者存乎身,雖不在位,謂之素行【6】。故中心存善,而日新之,則獨居而樂,德充而【7】。《詩》曰:“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8】。”

語義:

古書上說:衣服和容貌,是用來給眼睛看到覺得舒適的;對答和說話,是為了讓耳朵聽到能夠舒適的;喜愛或者厭惡,離開或者接近,是為了讓心裏覺得舒適的。所以有道德的人衣服穿得合適,容貌修飾得比較得體,那麼老百姓的眼睛就覺得舒適了;說話比較謙虛,回答問題敏捷,那麼老百姓的耳朵就舒適了;親近仁義的人,離開不仁的人,那麼老百姓的心裏就覺得舒適了。這三種東西如果存在於人的身上,雖然不在高位,也可以說是按照自己的本分行事。所以心中保存著善念,每天都有新的進步,那麼即使自己一個人獨處也很快樂,道德充實在心中,而外表也會顯現出來。《詩經》上說:“他為什麼會停在那裏?一定有他的夥伴,他為什麼在那裏這麼久?一定有他的原因。”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