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不會無緣無故地到來(韓詩外傳·卷一·第二十三章)

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3-28

經義:

《老子》談到治國之道時說:“為無為,則無不治。”又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又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都是說“無為而治”的道理。無為,是指不妄作為,這裏也包括法令不能過多,不能過於急迫。因此,這一章用了多種比喻,並舉了吳起、商鞅等人嚴刑峻法所帶來的危害來說明這個道理,最終的結論便是“惟其無為,能長生久視,而無累於物矣。”闡明的是道家治國之道。

經文:

傳曰:水濁則魚喁,令苛則民亂。城峭則崩,岸峭則陂故吳起峭刑而車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治國者譬若乎張琴然,大弦急,則小弦絕矣。故急轡禦者,非千里之禦也。有聲之聲,不過百里;無聲之聲,延及四海。故祿過其功者削,名過其實者損。情行合名,禍福不虛至矣。《詩》云:“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故惟其無為,能長生久視,而無累於物矣。

語義:

古書上說:水如果渾濁的話,那麼魚就會把嘴露出水面來呼吸;政令如果嚴厲的話,老百姓就會動盪不安。城牆過於陡峭,就容易崩塌;水岸過於陡峭,就容易崩落。所以吳起嚴厲刑罰,最後卻被車裂;商鞅嚴刑峻法,最後卻被支解。治理國家就好像是拉緊琴弦一樣,如果將粗弦拉得過緊,那麼細弦就會崩斷了。所以把馬的轡頭和嚼子拉得過緊,就不能行走千里。能夠聽得到的聲音,其傳播的限度不超過百里;而聽不見的聲音,卻能夠傳遍四海。所以俸祿超過他的功勞的要削減,聲名超過其實際才能的也要減損。心中所想的和他的行為一致,則其名聲可以和其實際情況相符合。無論是福是禍,都不會無緣無故地到來的。《詩經》上說:“他為什麼會停在那裏?一定有他的夥伴。他為什麼在那裏這麼久?一定有他的原因。”所以只有不妄有作為,才能夠生命長久,不被外在事物所牽累。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