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立堯 發布時間: 2022-03-25
經義:
本章描寫的是古時天子出入的禮儀,頗能體現出一種禮樂相應的情狀。《禮記·曲禮》中說“毋不敬”,可以認為是“禮”的核心思想。禮儀在於對人恭敬,而與“禮”相應的“樂”,則有助於發起人的誠懇恭敬之心。所以,從禮容上來說,無論駕馬、馭車、站立、拱手、行步、迴旋,都有一定的規則,而這種規則是配合著太師奏樂,以求得“音樂相和,物類相感,同聲相應”的效果,對於理解古代的所謂“禮樂精神”也頗有一些幫助。
經文:
古者天子
《詩》云:“
語義:
古時候,天子的宮殿裏東西兩旁各懸五口鐘,天子將要外出的時候,就撞擊南面的黃
鐘,再敲西面的五口鐘和黃鐘相應。馬鳴叫的聲音也合乎音律,車夫都有儀文和禮數,站立的時候腰像磬一樣彎曲著,拱手的時候就像懷中抱著鼓一樣,走路時兩腳底像圓規的腳一樣筆直,轉折的時候像矩尺一樣,然後太師演奏登車的音樂,宣告天子出行。天子從外面進入宮殿的時候,則撞擊蕤賓,然後再撞擊東面的五口鐘和它相應,用來整理自己的儀容,儀容整理好了,氣色就很肅穆莊重,氣色肅穆莊重則身體也顯得很安適。蕤賓發出聲音,鵠鳥也振翅飛翔,馬也鳴叫起來,各種蟲子都伸長了脖子在聽。這時眾人神色像玉一樣莊重嚴肅,說起話來像金屬樂器演奏的聲音一樣清亮。然後少師演奏登上殿堂的音樂,就座,宣告天子就要進來了。這裏說的是音樂互相調和,同類事物互相感應,同類的聲音互相應和的道理。
《詩經》上說:“演奏鐘鼓使他快樂。”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吧。
(整理自孫立堯注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經義為原書“研析”部分,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