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器技術——東西方分野的起點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2-02-28

最深刻的真理常常基於最普通的事實。

人生活在陸地上。這一顯而易見的事實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如此巨大,以至於直到21世紀的今天,地緣政治關係仍是世人關注的重要問題。

地球分為七個大洲,除了19世紀以前人類尚未踏足的南極洲,各大洲是由陸橋和島鏈連結在一起的整體。這就是為什麼,過去數萬年裡人類及各種相同文化因數遍佈地球的原因。

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前,歐亞非舊大陸是一個陸地板塊,也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板塊,由於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智人起源於非洲地區,使得舊大陸很早就成為人類文明舞臺的重心,支配當代的東西方文明皆發端於此。

青藏高原雄居舊大陸的中心地帶,被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及其北側的亞洲內陸乾旱區猶如一道“文化之牆”,將人類文明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如圖2.1)

image.png

圖2-1  東西方的文化分界青藏高原及其北部地形,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其成為長江、黃河、恒河、印度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孕育了兩河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

圖片來源:陳發虎等:《從青藏高原到第三極和泛第三極》,載《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年第9期。

過去數萬年來,東西方文明互相激蕩,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從舊石器時代開始,東西方的分野就已顯現——正是在石器技術上,東西方走了迥異的發展道路!

自1960年珍•古道爾(Jane Goodall)女士在母親陪同下到坦桑尼亞貢貝河自然保護區實地研究黑猩猩以來,人類對自己近親靈長類的認識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黑猩猩遠不是一種類人的食草動物,它們集體狩獵,有自己的倫理和政治,不同群體間會發生野蠻的戰爭。珍•古道爾曾觀察到一隻年輕黑猩猩用兩隻空煤油罐子撞擊發出的雜訊恐嚇對手,這一招兒使它在社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並很快成為群體中的雄性首領。

珍•古道爾的發現打破了“只有人類才會製造工具”、“只有人類才具有抽象思維”的觀點。

倭黑猩猩同原始人一樣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下圖左邊是人類學家尼克•托斯(Nick Toth)打制的石器,右邊是著名倭黑猩猩坎齊(Kanzi)打制的石器。尼克的石器按原型多次打擊而成,坎齊只是為得到更為鋒利的外緣。但坎齊知道尼克石器的優點,在二選一的情況下,坎齊會毫無猶豫的選擇尼克的石器。

image.png

圖2-2  倭黑猩猩與人類DNA的相似度達到99%,是與人類祖先身體構造最相似的動物,用頻繁隨便的性生活和雙性性交處理衝突和解決社會問題。坎齊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黑猩猩”,它掌握的詞彙達到3000個,儘管無法發聲,坎齊可以通過點擊圖示,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喜怒哀樂。

圖片來源:Sue Savage‐Rumbaugh and Roger Lewin,Kanzi: The ape at the brink of the human min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4,P.220.

石器製造技術是文明的第一道曙光。黑猩猩打制石器的能力讓技術的起源變得撲朔迷離。2015年,研究者們宣佈發現了330萬年前的石器,比目前所知的人屬動物還要早50萬年。

這批最早石器工具的發現者是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BU)的古人類學家索尼婭•阿爾芒(Sonia Harmand)和傑生•路易斯(Jason Lewis)夫婦,二人在位於肯雅圖爾卡納湖西岸的“洛麥奎3號”(Lomekwi 3)遺址找到它們。洛麥奎石器的打制方法是:匠人先雙手握住一塊較小的石料,向地面上較大的石塊(石砧)撞擊;或者用一隻手將石塊固定在石砧上,用另一隻手中的石錘砸擊石塊。

洛麥奎石器的發現地並未發現人骨化石,學者們無法確定石器的主人。有一點是肯定的,在洛麥奎石器之後,260萬年前出現了奧杜威石器,176萬年前出現了阿舍利石器,之後舊大陸西部的石器技術不斷進步,一直到1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逐步拋棄石器的製作。

儘管過去數百萬年來東西方存在持續的人類遷移,舊大陸東部的石器工具卻呈現與西部迥異的發展面貌。阿舍利技術應該是在石核-砍砸器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工藝更為複雜。這一技術曾在舊大陸西部廣為流行,但在東亞則罕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王幼平教授指出:“與阿舍利技術在舊大陸西方廣泛流行與發展的盛況相比, 東亞地區在此階段則主要流行的是石核-砍砸器技術。近年來在東亞地區包括華南、華北南部及朝鮮半島, 陸續都有兩面器發現的報導。但這些發現大多還是地表採集,在經過正式發掘,發掘面積很大,發現石製品數量也很可觀的遺址都還很少有發現。在東亞發現的兩面器與西方的阿舍利技術也有比較明顯的區別, 一般都是硬錘技術的產品,加工較厚重、粗糙,缺乏明顯的軟錘技術的產品。這些情況至少說明, 阿舍利技術在東亞地區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與舊大陸西方舊石器早期文化的發展過程有很明顯的不同。”【1】

王幼平列表說明過去250萬年舊大陸東西部之間石器技術的不同傳統,讓人一目了然。

 20220223192653-ks47j.png

圖2-3  東亞與舊大陸西側舊石器文化的發展。東亞長期以來居主導地位的是華南的礫石石器工業與華北的石片石器工業,存在一條獨特的石器技術發展路線;

圖片來源:王幼平:《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舊石器文化的發展》,載《人類學學報》2003年第3期。

之後,在長達近2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國文化都自成格局、自為一體。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韓建業教授總結道:“縱觀延續約200萬年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我們會發現儘管時空範圍存在差異,也不時和西方發生基因和文化上的交流,但總體上鏟形門齒等後世蒙古人種的特徵普遍存在,礫石-石片工業傳統貫穿始終,表現出人類進化和文化發展上顯著的連續性和統一性特徵,而此統一性特徵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中國內部長時期持續不斷的交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蘇秉琦說:‘中國人的主體部分是東亞大陸土著居民,是北京人後裔;中國文化是有近200萬年傳統的土著文化’”【2】

直到智人經歐亞大陸北部(大體沿後來的“草原之路”)進入華北地區以後,3萬年以來東西方石器工業才呈現同步發展的態勢。自此以後,雙方的交往越來越密切,持續至今!儘管進入資訊化全球時代,今天東西方文明形態仍然迥異,東西方互相瞭解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

王幼平先生將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分野歸為青藏高原的隆起:“東西方文化差別最顯著之時, 當屬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此時恰當共和運動階段,高原的高度已達4000m,東西方的交通應更加困難。所以,當舊大陸西方,以預製石核為特徵的莫斯特工業取代了阿舍利,發展到頂峰之際,在東亞地區,卻見不到莫斯特技術的發展,而仍然流行著石片或礫石石器工業……東西方文化交流得以恢復的階段是晚更新世晚期,比較明顯的事例是華北地區石葉與細石器技術的出現。但此時的交流也難於直接跨躍青藏高原與中亞沙漠的巨大屏障,而是當現代人已經出現,智力與技術都得以充分發展,繞經遙遠寒冷的北方草原地帶進入華北地區。不過到目前為止, 在華南地區則還是沒有發現西方同期文化的影響。”【3】

青藏高原也不是東西方不可跨越的文化鴻溝。儘管東西方文化早已分道揚鑣,但包括阿舍利技術在內諸多文化因數仍滲透到青藏高原東部,只不過未形成主流。青藏高原位於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它同時吸納著歐亞大陸各方面不同的文化因數。也因此,今天藏人呈現出獨特的人體基因和社會文化特徵——它們從消失的丹尼索瓦人那裡繼承了高原適應基因,從南亞人印度人那裡繼承了佛教,從東亞人那裡繼承了天文曆法……

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考古學家莫維斯(Hallam Movius)就發現,工藝複雜的阿舍利手斧在非洲、歐洲和西南亞極為普遍,在東亞和東南亞當時卻沒有發現。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出土的石器粗糙,類似前阿舍利時期的工藝。於是它畫出了著名的莫維斯線 (Movius Line),用以區分舊石器時代兩種不同的文化類型。

image.png 

圖2-4  著名的莫維斯線 (Movius Line),這是一條以阿舍利技術為標記的文化分界線,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圖片來源:伊恩•莫里斯:《西方將主宰多久》,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頁。

一種合理的解釋是,阿舍利沒有在東亞流行起來,是因為當地盛產竹子,更易獲取的鋒利竹刀足以取代先進的石斧。無論如何,由於青藏高原及其北部沙漠構成的地理屏障,東西方的文化分野從舊石器時代初期就開始了,它們相對獨立地演化到今天。

注釋:

【1】王幼平:《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舊石器文化的發展》,載《人類學學報》2003年第3期。

【2】韓建業:《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9頁。

【3】王幼平:《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舊石器文化的發展》,載《人類學學報》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