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發端於堯舜時代(四)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2-02-16

經義:

世人習慣將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事實上市場經濟不過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換的制度體系,與資本盡乎壟斷一切、追求錢生錢的資本主義是兩回事。

從堯舜時代到21世紀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社會可以擁抱市場經濟,同時反對資本主義,反對政治與資本勾結,進而將資本轉化為政治權力。具體表現為政府直接參與到市場之中,節制資本,維持經濟的健康均衡發展。

美國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談到王莽時代以來中國政府積極、多樣的經濟干預政策時,認為這是長時期內中國人維持全球最高生活水準的重要原因。他寫道:“我們習慣於將這種官僚干預(尤其是壟斷和管制)看作是國家對‘市場’的約束。這是由於一種流行的偏見,即把市場看作是自發出現的准自然現象,而政府只扮演壓榨市場的角色。我已經反復指出這種想法是多麼錯誤,中國就提供了 一個尤為突出的例子。儒家政府也許擁有世界上最大和最持久的官僚制度,但它積極地鼓勵市場發展。這樣做的結果是,中國的商業生活很快變得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要複雜,市場也更為發達。”(大衛•格雷伯:《債:第一個5000年》,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248頁。)

大衛•格雷伯不知道,中國政府從堯舜時代就開始干預經濟生活,從國土整治,到農業技術,到市場培育。

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發端於堯舜時代!大禹治水不僅是功蓋千古的國土整治,還建立起了完善的財政體系。派專人(伯益和後稷)管理狩錯和農業,同時發展市場經濟,即本節的“懋遷有無,化居”。

《史記•夏本紀》部分取材於《尚書•皋陶謨》,司馬遷顯然將“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一句,“鮮食”兩字前斷句,並解釋“鮮食,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說:“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眾民乃定,萬國為治。”

司馬遷抓住了中國古典經濟學輕重術的基本原則,通過“調有餘補不足”,實現百姓均平。《老子•七十七章》將之哲學化:“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遇到災年,政府常常用移民就食,或運糧濟民的方法,“調有餘補不足”,達到平衡市場,穩定社會的目的。據《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告訴孟子,河內之地有了饑荒,政府就把那裏的民眾遷移到河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去,河東饑荒時則反向操作。上面說:“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

在輕重術核心經典《管子》輕重諸篇中,有國家運用市場規律更為完善的救荒措施。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調有餘補不足”,穩定市場。

事情是這樣的:齊國西部發生了水災人民饑荒,齊國東部五穀豐足糧價低廉。西部的糧價每釜百錢,每鏂(五鏂一釜)二十錢。東部的糧食每釜十錢,每鏂只二錢。管仲下令向每人徵稅三十錢,並要求用糧食繳納。這樣,齊國西部每人出糧三鬥就可以完成,東部則要拿出三釜。結果國家儲備了大量便宜的齊東糧食。再用這些糧食救濟西部百姓,無本者國家貸予陳糧,無種者國家貸予新糧。這樣,東西兩地相互幫助,各地市場也就調節平衡了。《管子•輕重丁》記載:“桓公曰:‘齊西水潦而民饑,齊東豐庸而粟賤,欲以東之賤被西之貴,為之有道乎?’管子對曰:‘今齊西之粟釜百泉,則鏂二十也。齊東之粟釜十泉,則鏂二錢也。請以令籍人三十泉,得以五穀菽粟決其籍。若此,則齊西出三鬥而決其籍,齊東出三釜而決其籍。然則釜十之粟皆實子倉廩,西之民饑者得食,寒者得衣;無本者予之陳,無種者予之新。若此,則東西之相被,遠近之准平矣。’”

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是國家參與其中的市場經濟。古代是這樣,今天還是這樣……

經文:

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籲!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皋陶曰:“俞!師汝昌言。”

語譯:

聽完皋陶的彙報,帝舜說:“禹,現在你來講講治理的高見吧。”禹拜謝之後說:“皋陶說的太好了,沒啥可說的。我每天所思考的是如何孜孜不倦地工作以治理水土。”皋陶說:“那就談談你是怎樣做的吧。”禹說:“洪水滔天,包圍了高山,淹沒了丘陵,天下黎民深受其害。舜帝命我主持治理水患。為了治理水患,我借助四種交通工具全面系統地考察了平原、澤、河流和山地,弄清了河流走向、生物資源、土壤資源的分佈,瞭解了水患的成因,清晰了治理思路。我們一方面疏通多條江河的幹流,使之從山地綿延下來,直通大海。在平原低地開挖和疏通大大小小的渠溝,使之與江河幹流相連,形成了一個江河幹流從高至低通大海,小溝通渠,渠通江河幹流的完整的河流體系,解決了洩洪問題。另一方面,結合不同地區的情況發展經濟,山地、丘陵、沼澤地帶,發展漁獵,我和伯益將加工保存和食用肉類的方法教給民眾。在合適種植的地區,我和後稷向民眾宣傳普及農業種植和食用糧食的方法。引導人們將多餘的產品通過貿易相互交換,滿足彼此的需求。因為農業、漁獵的發展,廣大民眾的生存壓力緩解,眾多諸侯國安定下來。”皋陶說:“你的這些做法太好了,我們要認真學習你的經驗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