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天人合一”必先踐行“天人之分”(清華簡《心是謂中》)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2-01-15

在中國這樣一個不是由超越性宗教主導的世俗化社會,人們很少關注六合之外的天堂與地獄問題。天與人、主觀與客觀的關係,才是聖賢探求的核心。

今天許多人大談“天人合一”,甚至用它作口號到處招搖撞騙。實際上,要“天人合一”必先踐行“天人之分”,“天人之分”的“分”,不讀作fēn,讀作fèn,即人在宇宙中的職分,職責。

所以在專題討論天人關係的《荀子•天論篇》中,作者乾脆用“職”代替“分”,提出“不與天爭職”。不做就能成功,不求就能得到,是天的職分。人的職分是治理好自己。天職雖然深遠、廣大、精微,人也不要費盡心思去干預。如果捨棄了自身用來與天、地相並列的治理方法,而單純期望能與天地和諧,那就讓人不得其解了。文中說:“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

“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細想想,這種做法不正是今天諸多主張“天人合一”者的愚蠢嗎!

自然規律我們無法改變。人要做的,是用恰當的措施去適應規律,這才是“明於天人之分”,這類人可稱為至人。治國者要如何做呢?重視農業這個根本的同時節省費用,那麼就是天也不能使他貧窮;衣食給養齊備且活動適時,那麼就是天就不能使他生病;修習宇宙大道智慧不犯錯誤,那麼天就不能帶來災禍。所以水澇旱災不能使他挨餓,嚴寒酷暑不能使他生病,自然怪異不能禍害他。《天論篇》開篇:“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祅(yāo,通妖——筆者注)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襖怪未至而凶。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荀子也同《心是謂中》的作者一樣,反對迷信鬼神,主張人要先履行好自己的職分,完成自身使命。他甚至認為敲盆擊鼓來嚇跑天狗以搶救日月,求雨的祭禮雩(yú——筆者注),卜筮決策,這些都是君子治理的外在形式,並非百姓認為的神乎其神。行雩禮下雨了,跟不行雩禮下雨沒什麼區別。大自然的奇異變化可怪而不值得敬畏。人忽視自己的職分(人祅)才最為可怕。《天論篇》說:“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蔔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

心意識是古今中外一切修行的起點,《心是謂中》側重內在心性修養,《荀子•天論篇》側重外在社會事業禮法。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內養外用互為因果,相互促進,二文並無本質不同。

我們究天人之際,不可以不明天人之分。迷信鬼神是世人的通病,聽“天命”而不失“身命”,修身以待時,盡人事應天命,方為正修行。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真正目的。孔子說:“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困窘——筆者注)而不困、憂(憂患——筆者注)而意不衰(恐懼、慌亂——筆者注)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夫賢不肖者,材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時,雖賢,其能行乎?苟遇其時,何難(困難——筆者注)之有?故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荀子•宥坐篇》)

《心是謂中》釋文依照《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中西書局2018年版,158~162頁。語譯參考了曹峰:《清華簡<心是謂中>的心論與命論》,載《中國哲學史》2019年第3期。

經文:

心,中。處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為相,心是謂中。心所為美惡,複何若?心所出小大,因名若響。心欲見之,目故視之;心欲聞之,耳故聽之;心欲道之,口故言之;心欲用之,肢故舉之。心,情毋有所至,百體四相莫不逸沉。為君者其監於此,以君民人。

語譯:

心,是人的中樞,心位於生命中樞支配全身。眼、耳、口、肢體四者是心的佐助,因此心被稱為“中”。心對事物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價,眼、耳、口、肢體四者就會一點不差地加以配合;心對外物做出或大或小的判斷,眼、耳、口、肢體四者就會跟隨指令如響隨聲地加以應和。心想看到什麼,眼睛就會去看什麼;心想聽到什麼,耳朵就會去聽什麼;心想說什麼,嘴巴就會說出來;心想去使用什麼,肢體就會行動起來;如果心中情意不能真誠懇切,那麼各種身體器官就會放縱沉淪,不能做任何事。統治者如果能夠借鑒心身間的關係,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經文:

人之有為,而不知其,不惟謀而不度乎?如謀而不度,則無以知短長,短長弗知,妄作觸,而有成功,名之曰。幸,天;知事之卒,心。心與天兩事焉,成,寧心謀之,之,度之,鑒之。聞訊視聽,在善之,心焉為之。

語譯:

人做一些事,卻不能預知可能的結果,這是因為不懂得思謀度量。若不懂得思謀度量,就不懂得行事原則;不懂得行事原則,胡亂作為而獲得成功,這叫做“僥倖”。僥倖成功是天賜好運而已。能夠推知事情的結果,這是心的能力。一定是人心和天運兩方面都起作用,事情才能最終成功。沉下心做出謀劃、稽核、度量、比較,身體的聞、詢、視、聽,皆需向善,也要心在那裡起作用。

經文:

斷命在天,苛疾在鬼,取命在人。人有天命,其亦有身命,心厥為死,心厥為生。死生在天,其亦失在心。君公、侯王,庶人、平民,毋獨祈保家沒身於鬼與天,其亦祈諸心與身。

語譯:

人的壽命取決於天,身體疾病是鬼在作祟,但人也可以“取命”。人有天所決定的命,也有自身決定的命,心可以讓人生,也可以讓人死。死生由天決定,也會因為心而發生改變。君、公、侯、王、庶人、平民,各色人等不能只向鬼神、上天祈求家庭與自身平安,也要向自己的身心上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