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凡學者求其心為難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2-01-15

闡微:

從本節開始,作者論述治心之道——心術!

心術是人道之根本,《禮記•大學》云:“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心術,就是要“求其心”,去其放逸散亂之心,求得其本心。心外無法,故下篇開篇即云:“學者求其心為難。”

如何求其心呢?關鍵還要“從其所為”,“修行”,在日用行為中下功夫,著誠去偽,使德行於內。

作者強調,情是不可長期隱瞞,能夠從外在行為中觀察到。

“道始於情,情生於性”,人道是如何展開的呢?這是由性始,達及忠恕的過程。難怪曾子告訴門人夫子之道,言“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篇》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性與天道,曾子當知之,不講而已!

上篇云:“教,所以生德於中者也。”然德形於內難矣,所以古人對禮樂著誠去偽(言顯著誠信,退去詐偽——孔穎達《禮記正義》疏》)的功用,孜孜以求。《周禮•地官司徒第二》有:“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禮記•樂記》有:“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 ,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 

經文:

凡學者求其心[1]為難。從其所為,近得之矣,不如以樂之速也[2]。雖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貴[3]。求其心有偽[4]也,弗得之矣。人之不能以偽也,可知也。不過十舉[5],其心必在焉,察其見者,情焉失哉[6]? 恕[7],義之方[8]也。義,敬之方也。敬,物之節也。篤,仁之方也。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忠,信之方也。信,情之方也,情出於性。 愛類七,唯性愛為近仁[9]。智類五,唯義道為近忠。惡類三,唯惡不仁為近義。所為道者四,唯人道為可道也。 

譯文:

學者求得其本心最為困難。在日常行為上下功夫,就近乎得到了,只是沒有像音樂那樣教化人之迅速的。一個人雖然能行聖賢君子之行,若道德不能內化於心,也是不足為貴的。不能真誠地求其本心,就不能得大道。人行事不能不真誠,不真誠是可以察覺得到的。不必超過十件事,人的心自然會顯露其中,仔細考察其外在的表現,真情哪裡能隱藏呢?恕是義的準則,義是敬的準則,敬是應事接物應有的原則。敦厚,是仁的準則,仁,是人性的準則,而仁心又從性而生。忠,是信的準則,信,是情的準則,真情又出於本性。愛有七類,只有源於性的愛近於仁。智有五種,唯有義接近于忠誠。惡有三類,只有厭惡不仁近於義。所行之道有四類,只有人之道可以教人向善。

注釋:

[1]求其心:即求其放心,求得其本心之意。《孟子•告子上》引孟子言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不如以樂之速也:樂的教化作用顯著迅速,古人多有提及。同時出土的《尊德義》有: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命……德者,且莫大乎禮樂焉。”

[3]雖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貴:此句強調能其事,明其心(義)的重要性,因為明其心,才能生髮其德。與此相類用法,《禮記•祭統》有:“禘嘗(禘嘗,禘禮與嘗禮的並稱。 周禮,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古代常用以指天子諸侯歲時祭祖的大典——筆者注)之義大矣。治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義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義,君人不全;不能其事,為臣不全。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發,謂機發也——孔穎達疏)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義章。其義章者,其祭也敬。”

[4]偽:與情相對,古文獻中多有“情”、“偽”並用者。《周易•繫辭下》:“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左傳•僖公 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 盡知之矣。”

[5]舉:舉措。

[6]察其見者,情焉失哉:情,真情;此言由外以察內的道理。《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有云:“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則播於外也。故曰:以其見者,占其隱者。” 

[7]恕:此字李零先生未釋出。今從白于藍,釋為忠恕之“恕”字。

[8]方:此處的方為道義、準則的意思。”《廣韻•陽韻》:“方,道也。”《詩•大雅•皇矣》:“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毛傳》:“方,則也。”

[9]愛類七,唯性愛為近仁:“愛類七”,及下文之“智類五”、“惡類三”,皆不詳其義。性愛,指由人之本性所生之愛。同時出土的《語叢二》有:“愛生於性,親生於愛,忠生於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