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凡憂,思而後悲;凡樂,思而後忻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2-01-15

闡微:

本節承接上文,論音樂中憂傷與歡樂的外在表現形式。

此段後半部分與《禮記•檀弓下》子遊言禮(樂)相類似,上面說:“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斯慍,慍斯戚,戚斯歎,歎斯辟,辟斯踴矣。”

香港的饒宗頤教授在《從郭店楚簡談古代樂教》一文中分析說:“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楚簡這段文字仔細推敲,終於弄清楚了。把它與《檀弓》仔細比勘 ,知其原本是子遊的談話。他認為人的情緒,可分為喜、慍二大類,喜是歡愉快樂,慍是悲怨哀痛。楚簡行文較繁,可以看出他用意的要點。他說‘舞,喜之終’,‘踴,慍之終 ’。”(饒宗頤:《從郭店楚簡談古代樂教》,收入《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頁。)

至此,上篇結束,簡文以“し”形符號為標記。

經文:

凡憂,思而後悲;凡樂,思而後忻[1]。凡思之用,心為甚。歎,思之方[2]也,其聲變,則心從之。其心變,則其聲亦然。吟,遊[3]哀也,噪[4]遊樂也,啾[5],遊聲也,嘔[6],遊心也。 喜斯陶[7],陶斯奮,奮斯詠,詠斯猶[8],猶斯舞。舞,喜之終也。慍[9]斯憂,憂斯戚,戚斯歎,歎斯辟[10],辟斯踴[11]。踴,慍之終也。 

譯文:

凡是憂,都是經過思慮後才悲傷;凡是樂,都是經過思慮後才感到歡喜。思慮的作用以心為主。歌詠,是思慮的外在表現。聲音有了變化,心境也會發生變化。反之也是這樣,心境發生了變化,聲音也會變。歎息,是哀傷的流露,喧呼是快樂的流露,聲音細碎嘈雜如鳥叫,是聲音的直接表現,歌唱卻是心的表現形式。人快樂就會陶醉,陶醉就會興奮,興奮就會吟詠,吟詠就會身體搖動,身體搖動就會舞起來,舞蹈是快樂的終點。人慍怒就會憂傷,憂傷就會悲戚,悲戚就會歌詠,歌詠就會捶胸,捶胸就會跳躍頓足,跳躍頓足是慍怒的終點。

注釋:

[1]忻:音xīn,同欣。《玉篇•心部》:“忻,喜也。”

[2]方:《爾雅•釋詁三》:“方,類也。”這裡引申為外在表現。

[3]遊:同“流”,為流露的意思。

[4]噪:意為喧呼。

[5]啾:聲音細碎嘈雜。

[6]嘔:歌唱。

[7]陶:快樂。

[8]猶:讀為“搖”,指身體搖動。

[9]慍:《說文解字》:“慍,怒也。”

[10]辟:意為拊心,捶胸。

[11]踴:跳躍頓足。《禮記•樂記》:“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想說話——筆者注)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與此段相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