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凡道,心術為主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2-01-14

闡微:

道的根本在於治心,舍心何談大道。修身如此,治國亦如此。《禮記•樂記》云:“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故本節開篇即講:“道,心術為主。”此東西古今不變之大法也。心術,治心之道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作者在後半篇專論心術。

接著,作者提到了“道四術,唯人道為可道也。其三術者,道之而已”。由於文中對四術沒有明確說明,導致了學者們在解釋“道四術”時產生了極度的混亂。

李零先生認為,這裡的“道四術”為心術,加上下文的詩、書、禮樂。他說:“其中第一術是‘心術’即心理感化的方法,而‘心術’屬於‘人道’,其他三術,即‘詩’、‘書’、‘禮樂’,它們都是從心術派生,並受心術指導。”(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26頁。)李先生沒有看到禮樂能“教其人者也”,也是人道。這與“其三術者,道之而已”似相矛盾。

池田知久先生將“天道”、“地道”、“鬼道”、“人道”認為是“道四術”,他引用《周易•謙卦彖傳》:“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韓詩外傳》、《說苑》中也有類似的話,(參閱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曹峰譯,中華書局,2006年,第283~285頁。)問題是在古人心中,天地人同樣重要,不應該“其三術者,道之而已”。

另外還有學者將詩、書、禮、樂稱為“道四術”,並認為樂就是其中說的“人道”,這種解釋更為牽強。因為本篇作者明確說:“詩、書、禮、樂,其始出皆生於人。”

事實上,在與《性自命出》同時出土的《尊德義》中,就講到了“道四術”,且突出人道。劉昕嵐先生指出:“竊以為或可據《尊德義》姑釋之為治民之道(即人道)、行水治水之道、禦馬之道、藝地務農之道。上古中國社會,先民若以政治、水利、交通、農業為主要問題,是很合理的。又,觀諸《尊德義》全文可知,其所謂人道、治民之道,即禮樂也 。”

劉先生所說甚是,《尊德義》重在講治國,但其根本理路與《性自命出》沒有太多區別,皆重人道,以禮樂為大端。《尊德義》論“人道為可道”時說:“聖人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禦馬,馬之道也。後稷之藝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談到禮樂的重要性,文章說:“為故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命。其載也無厚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且莫大乎禮樂焉。”

中華文化人文精神早熟,其修身治國,皆本於人之道,而輕“神道”。這裡的“輕神道”不是不要“神道”,對於某些人,敬鬼神是必須的。誠如《管子•牧民第一》中所說:“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直至今天,各種形式的中外鬼神之道在民間社會仍有極大的影響。

現代西方世界講政教分離,但其社會生活中宗教仍居主導地位,它還沒有脫離開神道設教的階段。隨著科學的進步,宗教在西方社會中的地位減弱了。可以預見,人道在西方社會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文化在這方面能夠為迷茫的人類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

下文著重論述禮和樂。本節先論述禮,指出了“美其情,貴其義,善其節,好其容”的重要性。

經文:

凡道,心術為主[1]。道四術,唯人道為可道也[2]。其三術者,道之而已[4]。詩、書、禮、樂,其始出皆生於人。詩,有為為之[5]也;書,有為言之也;禮、樂,有為舉[6]之也。聖人比其類而論會之[7],觀其先後而逆順之[8],體其義而節文之[9],理其情而出入之[10],然後複以教。教,所以生德於中[11]者也。禮作於情,或興之也,當事因方[12]而制之,其先後之序則宜[13]道也。又序為之節,則文也。致容貌,所以文節也。君子美其情,貴其義,善其節,好其容[14],樂其道,悅其教,是以敬焉。拜,所以為敬也,其數文[15]也。幣帛,所以為信與征[16]也,其辭宜道也。笑,喜之淺澤[17]也。樂,喜之深澤也。 

譯文:

道,以治心為根本。道有四種,其中只有人之道可以用以教導人民。其他三種,只不過是一般的治術而已。詩、書、禮、樂,它們最初的產生都是出於人類的需要。詩,是為抒發感情而作的,書是為借鑒歷史而言的,禮樂是為節制行為所作的規範。聖人排比同類整理彙集,觀察先後順序進行排列,體察人類合義的行為加以節制文飾,治理人類感情興發或節制之。然後用它們教化人民,教化的目的是讓人民心中產生道德。禮的製作源於人情,當它興起的時候,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創制。它的先後次序就是義,把這些先後次序加以細緻調節,就是文。致力於容儀,是用來文飾上述調節的。君子修美人情,重視禮義,精於儀節,修好儀容,樂其道,悅其教,因此能夠做到持敬。拜,是用來表達尊敬的,它的儀節是一種文飾。幣帛,是為來表示友好的信物與明證,所說之言辭定要合乎道義。面上的笑,是喜悅的淺層流露;心中的快樂,則是喜悅的深層流露。

注釋:

[1]凡道,心術為主:心術是先秦的一個普通概念,《管子》一書以有《心術》上下篇,《說文》中有:“術,邑中道也。”徐鍇《說文系傳•通論》云:“邑中道而術,大道之派也。”顯然,術也有道的的意思,為大道之分支;心術則指治心之道。

[2]道四術,唯人道為可道也:“可道”中的道通“導”,有兩個意思,一為教導,訓導之意。《禮記•月令》:“(孟春之月)以教道民,必躬親之。”陸德明《經典釋文》:“道,音導。” 《莊子•田子方》:“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成玄英疏:“訓導我也,似父之教子。”另外,同時出土的《成之聞之》有:“君子之于教也,其道民也不浸,則其淳也弗深矣。”這裡的道即為教導之意;二為治理之意。《廣雅•釋詁三》:“道,治也。”《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何晏集解引包鹹曰:“道,治也。”

[4]其三術者,道之而已:意為,其他行水治水之道、禦馬之道、藝地務農之道,只是一般治理之道罷了。

[5]有為為之:“有為”,有目的,有意識;後一個“為”是動詞,意為創作。

[6]舉:舉措、行動。《左傳•莊公二十三年》:“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

[7]聖人比其類而論會之:論,編排。會,調配。論會有統合、綜合之意。

[8]觀其先後而逆順之:逆順,當為順序的意思。陳霖慶先生認為以史為鑒為逆,效法先賢聖王為順。(參閱季旭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179頁。)

[9]體其義而節文之:節文,意為節制文飾。此句同下句“理其情而出入之”似乎都是談禮樂。

[10]理其情而出入之:指興發人情及節制人情

[11]中:指內心。

[12]方:類。《廣雅•釋詁三》:“方,類也。 ”

[13]宜:通“義”。

[14]美其情,貴其義,善其節,好其容:此與上文“禮作於情”、“宜道也”、“序為之節”、“致容貌”相呼應。

[15]為敬也,其數文:此六字據《〈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補。整句話的意思是說:(拜)是用來表達尊敬的,它的儀節是一種文飾。

[16]信與征:信物與證明。《禮記•表記》有:“禮以節之,信以結之,容貌以文之。”可與上下文相參證。

[17]澤:潤澤;指外在表現流露。《鄧析子•無厚》云:“心悅者,顏不能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