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2-01-14

闡微:

本節是講教化的重要性,這在《荀子》一書中多有論述。荀子多用“積靡”一詞。《荀子•儒效》有:“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唐代楊倞注:“靡,順也;順其積習,故能然。” 這是因為性不能為而可化,情非所有而可為,故教化大矣。該篇指出:“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猶措置,舉止——筆者注)習俗,所以化性也;並一而不二, 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並一而不二,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本性這種東西,是我們所不能造就的,卻可以通過教化來改變;情,不是我們固有的,卻可以造就。人的行為舉止以及習慣風俗是可以改變本性的,專心致志地修習而不三心二意是可以養成習氣的。風俗習慣能改變人的思想,安守習俗時間長了就會改變人的本性;修習時專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就能通於神明,與天地相並列了。

《荀子•性惡》篇也論及外在環境及積習的重要性。上面說:“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汙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如果說在中國文化中有一種可與西方宗教可以平起平坐的東西,就是人文主義的教化。但教化,化性移情的本質今人已經不知道了;過去一百多年來,所謂的現代教育家們引入西式宗教(最新的提法是“公民宗教”),又大搞什麼美育,結果公私道德如江河日下。西方世界形而上層面的文化很難適用於中國,生搬硬套引入之,根本就是文不對題,簡直是胡鬧!

——問題是,這些人還要胡鬧多久!

經文:

凡物無不異也者,剛之樹也,剛取之也。柔之約,柔取之也[1]。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

譯文:

天下的東西都是不同的,剛硬的東西可以樹立用來作柱子,是其剛硬的特點導致的;柔軟的東西用來捆東西,是由其柔軟的特性決定的。但是天下人的本性是相同的,後來心志品性各有不同,是教化積習導致的。

注釋:

[1]剛之樹也,剛取之也。柔之約,柔取之也:取,猶受也;《說文》:“約,纏束也。”此句文意與《荀子•勸學》“強自取柱,柔自取束”同。聯繫上下文,這是在講“物類之起,必有所始”,要“君子慎其所立”。“強自取柱,柔自取束”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強壯粗大之物自然會被取來製作成柱子用,柔韌易繞之物自然會被取來用作束物之繩索,這是自身的性質決定的。同時出土的《語叢三》有:“強之樹也,強取之也。”而《大戴禮記•勸學》作:“強自取折,柔自取束。”在當時,這類話可能是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