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君子集大成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2-01-08

闡微:

君子修行的最高境界是集大成,就是仁、義、禮、智、聖五行和合。要作到這一點,當從人道始,而終於天道,所謂“金聲而玉振之”。對於集大成的聖賢之士,當真心舉之,真心事之,這才是尊賢。

大成原指周代大學學習的最高次第,即內聖外王的大學之道。周代大學設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入學年齡王太子為15歲,其他人20歲,學制9年。《禮記•學記》上說:“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鄭玄注:“知類,知事義之比也。強立,臨事不惑也。不反,不違失師道。”孔穎達疏:“‘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者,謂九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言知義理事類,通達無疑。‘強立’,謂專強獨立,不有疑滯。‘而不反’,謂不違失師教之道,謂之大成。‘此大學之道也’者,言如此所論,是大學賢聖之道理,非小學技藝耳。”

這裡的“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即《大學》中的親民,天下太平的外王境界。

內聖外王的大成,後來形容君子成就天道的最高境界,名曰“集大成”。孟子曾指出,孔子是集大成的君子,《孟子•萬章下》引孟子言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朱熹《集注》云:“此言孔子集三聖之事而為一大聖之事,猶作樂者集眾音之小成而為一大成也。”北宋孫奭疏:“孔子之聖則以時也,其時為言,以謂時然則然,無可無不可,故謂之集其大成,又非止於一偏而已。”如此說來,孔子真可謂“行之而時,德也”!

始於人道之本——智,終於天道之本——聖,並以金聲、玉振作喻,《孟子》以《五行》全同。

經文:

君子集大成[1]。能進之,為君子,弗能進也,各止於其裡[2]。大而罕者,能有取焉[3];小而軫者,能有取焉[4]。索(糸+盧)(糸+盧)達諸君子道,謂之賢[5]。君子知而舉之,謂之尊賢[6],知而事之[7],謂之尊賢者也。前,王公之尊賢者也;後,士之尊賢者也[8]。

譯文:

君子能仁、義、禮、智、聖諸德和合,集五行之大成。從內心開始好好修行,就能成為得道的君子;不好好修行,則難以達到大成境界,只能各休于其居止之處。(針對大而少的情況)能行義,(針對少而多的情況)能行仁,能認真專注地修道進德而達及天道,稱之為賢人。君子知道賢人並真心舉薦他,稱之為尊賢。知道賢人而能真心師事他的,稱之尊賢的人。前有作為王公尊賢的人,後有作為士尊賢的人。

注釋:

[1]君子集大成:帛本說云:“成也者,猶造之也,猶具之也。大成也者,金聲玉振之也。唯金聲而玉振之者,然後己仁而以人仁,己義而以人義。大成至矣,神耳矣!人以為弗可為也,無由至焉耳,而不然。”修行的最高境界即集仁、義、禮、智、聖五行之大成,能由人道而天道,由己及人。 釋文說一般人以為這不能作到,實際上不是這樣,人人可以為堯舜矣!

[2]能進之,為君子,弗能進也,各止於其裡:《廣雅•釋詁》:“進,行也。”帛本說云:“能進端,能終端,則為君子耳矣。弗能進,各各止於其裡。不藏欲害人,仁之理也;不受籲嗟者,義之理也。弗能進也,則各止於其裡耳矣。終其不藏欲害人之心,而仁覆四海;終其不受籲嗟之心,而義襄天下。仁覆四海,義襄天下,而誠由其中心行之,亦君子已!”《孟子•公孫醜上》中有:“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這裡本心的擴充即是《五行》中的進,如果不能進,則難以至大成境界,只能各休于其居止,即文中所說的“裡”。另外《孟子•盡心下》有:“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不受籲嗟,即無受爾汝,可以帛本說相參證。

[3]大而罕者,能有取焉:帛本說云:“大而罕也者,言義也;能有取焉也者,能行之也。” 

[4]小而軫者,能有取焉:帛本說云:“小而軫者,言仁也;能有取焉者也,能行之也。” 

[5]索(糸+盧)(糸+盧)達諸君子道,謂之賢:帛本說云:“索(糸+盧)(糸+盧)也者,言其達于君子道也。能仁義而遂達于君子道,謂之賢也。” (糸+盧)(糸+盧)意義不清楚,池田知久先生根據上下文意釋為“認真而專心”。

[6]君子知而舉之,謂之尊賢:帛本說云:“君子知而舉之也者,猶堯之舉舜,商湯之舉伊尹也。舉之也者,誠舉之也。知而弗舉,未可謂尊賢。” 

[7]知而事之:帛本作“君子從而事之”,說云:“猶顏子、子路之事孔子也。事之者,誠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謂尊賢也。” 

[8] 前,王公之尊賢者也;後,士之尊賢者也:“前,王公之尊賢者也”一句, 據帛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