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仁義,禮所由生也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2-01-08

闡微:

本節總說仁、義、禮、智四行間的關係。可以圖式如下:

智——仁——義——禮

但在解讀何謂仁、義、禮、智時,與上一節解釋五行時有較大的不同,儘管文字上相似。人道之中,更重視內在德行的培養,沒有提及外在的賢人以及“見賢人”。

人道要做到四行和同,泯然于善心。帛本說釋“和則同”云:“和者,有猶五聲之和也。同者……與心若一也,言舍夫四也,而四者同于善心也。同,善之至也。”

諸德,皆和同于一心——此乃孔門心法之要領。

經文:

見而知之,智也[1]。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義也。行而敬之,禮也[2]。 仁義,禮所由生也[3]。四行之所和也,和則同[4],同則善。 

譯文:

看見而後知道所不見的,叫作智,領悟智慧而身心安適,就能作到仁,身心安適並去施行,就是義,施行並敬重之,就是禮。仁義,是禮產生的源泉。仁、義、禮、智四行和合,和合則為一,同歸于善心。

注釋:

[1]見而知之,智也:帛本說云:“智者,言由所見知所不見也。” 

[2]這裡關於仁、義、禮的闡釋與上節同。帛本說釋“行而敬之,禮也”云:“既行之矣,又愀愀然敬之者,禮氣也。所安、所行、所敬,人道也。”

[3]仁義,禮之所由生也:帛本說云:“言禮之生於仁義也。” 《禮記•中庸》亦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與帛本說同。

[4]和則同:帛本說云:“和者,有猶五聲之和也。同者……與心若一也,言舍夫四也,而四者同于善心也。同,善之至也。”龐朴先生注:“夫四,四者,指仁義禮智四行。舍夫四,謂四者和而為一。【經1】云:“四行和,謂之善”,故曰同于善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