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聰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2-01-08

闡微:

本節從反面論述如何作到仁、義、禮、智、聖五行。後文在分說仁、義、禮三種德行時,還有更為詳盡的解釋。

作者強調勉心為仁氣之本,直心為義氣之本,遠心為禮氣之本,天道為聖之本,賢人為智之本。帛本說直接釋君子道為天道說:“聞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謂之不聖。”環顧當今天下,有幾人言天道。大學裡,一切都以西方哲學馬首是瞻——學者讀至此,有動容(色然)者乎!

中國文化以大道為本,而中國知識界棄大道如弊履——是可忍,孰不可忍!

有心者,努力啊!

經文:

不變不悅[1],不悅不戚[2],不戚不親[3],不親不愛[4],不愛不仁[5];不直不(辶+世)[6],不(辶+世)不果[7],不果不簡[8],不簡不行,不行不義;不遠不敬[9],不敬不嚴,不嚴不尊[10],不尊不恭,不恭亡禮[11];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聰[12]。未嘗見賢人,謂之不明[13]。聞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謂之不聖[14];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謂之不智[15]。 

譯文:

一個人不勉力行仁則不喜悅,不喜悅就不易接近,不易接近就不親切,不親切就不易受人敬愛,不受人敬愛則不能實現仁;不直心行事就不會任意自在,不任意自在就不能果決,不能果決就不能簡選,不能簡選就難以施行,難施行就不能實現義;無敬心就不敬畏,不敬畏就不威嚴,不威嚴就不尊重,不尊重就不恭敬,不恭敬就沒有禮可言;沒有聽說過天道,就是不聰靈,沒有見到過賢德之人就是不敏銳。聽說過君子道卻又不知道它是天道,就是不聖,見到賢德之人而不知道實現賢德的途徑,不能見賢思齊,就是不智。

注釋:

[1]不變不悅:帛本說云:“變也者,勉也,仁氣也。變而後能悅。”心努力向仁,才會喜悅。《禮記•表記》云:“無勉於仁者,不亦難乎!” 孔穎達疏:“言仁為愛養,行之不易,故勉力行仁者不亦難乎,言其難也。”

[2]不悅不戚:帛本說云:“悅而後能戚所戚。”戚,猶言近也。

[3]不戚不親:帛本說云:“戚而後能親之。” 

[4]不親不愛:帛本說云:“親而後能愛之。” 

[5]不愛不仁:“愛而後仁。”仁者,愛人。本小節以仁為中心立論,指出勉心為仁氣之本,勉力行仁的重要性。

[6]不直不(辶+世):帛本說云:“直也者,直其中心也,義氣也。直而後能(辶+世)。(辶+世)也者,終之者也;弗受於眾人,受之孟賁,未(辶+世)也。 ”龐朴先生注云:“(辶+世),疑讀為肆。《老子•德經》‘直而不肆’,帛書甲本作‘直而不(糸+世)’。《禮記•樂記》‘肆直而慈愛’。 ”帛本說意為,直心為義氣,直心才能任意自在,但若受到古代力士孟賁那樣大的阻礙,就難以任意自在了。

[7]不(辶+世)不果:帛本說云:“果也者,言其弗畏也,無介於心,果也。”果,敢也。 

[8]不果不簡:帛本說云:“簡也者,不以小害大,不以輕害重。”關於簡,後面分說義時還有專門論述。本小節以義為中心立論,指出直心而行,才能實現義。所以說,直心為義氣之本。

[9]不遠不敬:帛本說云:“遠心也者,禮氣也……遠者,動敬心,作敬心者也。”龐朴先生注云:“儒家主‘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禮記•樂記》);‘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記•文王世子》)。禮自外作、動於外、以修外,‘以其外心與人交,遠也’(【經16】),故曰遠,曰遠心。”  

[10]不嚴不尊:帛本說云:“嚴而後己尊。” 

[11]不尊不恭,不恭亡禮:帛本說云:“恭也者,用上敬下也。恭而後禮也,有以禮氣也。”謙恭是居上位者對居下位者的敬意。本小節以禮為中心立論,指出外與人交客氣,遠心的重要性,故文章以遠心為禮氣之本。

[12]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聰:帛本說云:“同此聞也,獨不色然于君子道,故謂之不聰。 ”《呂氏春秋•謹聽》有:“見賢者而不聳,則不惕於心,則知之不深。”這裡是說與眾人同聞君子道(天道),卻不驚喜,動情,形於色,就是不聰。

[13]未嘗見賢人,謂之不明:帛本說云:“同此見也,獨不色賢人,故謂之不明。”

[14]聞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謂之不聖:帛本說云:“聞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謂之不聖。”這裡明確指出,君子道即天道。

[15]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謂之不智:帛本說云:“見賢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為之,故謂之不智。”見賢思齊,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