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行皆形于內而時行之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2-01-08

闡微:

本節所講的君子道即天道,心嚮往天道的人,稱之為志士。帛本《五行》說有:“聞君子道而不色然(若言“變臉色”——筆者注),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謂之不聖。 ”

這裡的君子與後世講的聖賢沒有太多的區別。五行形于內,於外把握好時機,權宜而行,就是君子。故曰:“五行皆形于內而時行之,謂之君子。”但這種可行而行,可止而止,無可無不可的靜因之道是很難做到的,非有內聖的真功夫不可——德不形於內,一切都是嘴皮子功夫。

如何成為君子呢?要成聖成賢,就要從人道始,由天道終,為於善而志於德。人道之本在智,故文章強調“智弗思不得”,其意與“君子亡中心之憂則亡中心之智”相近。而“思不清(精)不察,思不長不得,思不輕不形”則為下文的具體論述思慮與德行的關係埋下了伏筆——憂思,心力嚮往為諸德之始,故文章先論憂思。

人道為成聖之本,不離人道而言天道,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教重出離心,儒家重入世心,皆為心法,殊途同歸——行者于研讀本篇時,當思之,思之,再思之!

經文:

五行皆形于內而時行之,謂之君子。士有志[1]于君子道,謂之志士。 善弗為亡近,德弗志不成,智弗思不得[2]。 思不清[3]不察,思不長不得,思不輕不形[4]。不形不安,不安不樂,不樂亡德。 

譯文:

仁、義、禮、智、聖生於內心並因時制宜地行事,就可稱之為君子。士嚮往天道,就稱之為志士。善不去作就不能實現它,德不志於此就難以形成,智不思慮就不能得到。思慮不精一就不能作到明察,思慮不深遠就不會有所得,思慮不輕靈(不是一般粗重的思維)就不能成其所思。不能成其所思就不會真正安適,沒有身心的安適就不會真正快樂,沒有快樂也就不能實現道德。

注釋:

[1]志:《論語•述而》有:“志於道”皇侃疏云:“志者,在心向慕之也。”《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云:“意之所存謂之志。”

[2]智弗思不得:《中論•治學》引孔子言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云:“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3]清:帛本作“精”。龐樸注:“竹帛本‘清’‘精’之異,以文義言,當從帛書作‘精’。《孔叢子•說義》有云:‘且君子之慮多,多慮則意不精。以不精之意,察難知之人,宜其有失也。’”《禮記•緇衣》有:“精知,略而行之。”鄭玄注云:“精知,孰慮於眾也。精,或為清”。《管子•心術下》云:“能專乎?能一乎?能毋蔔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於人而自得之於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一氣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智。”“惟精惟一”,收放心(散亂之心)乃入道之門,古今東西同,故論思先言精一功夫。

[4]思不精不察,思不長不得,思不輕不形:簡本作:“思不精不察,思不長不形。”參照下文,據帛本改。長,深遠,深長;輕,意為輕靈。這種“輕”不是散亂心,粗重心,是一種智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