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社會功勳制(五)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2-01-07

經義:

中國文化對人類政治文明的最大貢獻,就是發明了政治忠誠與業務能力相統一的選舉制度——社會功勳制,也稱功次制度。它可謂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同四大發明一樣,必將造福於全人類。

其源,就是唐虞時代“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的制度,根據下級(諸侯)的言論,考察他們的政績,再根據政績,進行賞罰。其哲學基礎是戰國政治思想家韓非不斷強調的“無為”治道:“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主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誅,意為懲罰——筆者注)。”(《韓非子•主道》)

落實到制度層面,則是秦漢普遍施行,且影響深遠的社會功勳制。它的本質是根據一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進行選舉。這裏的社會貢獻包括兩部分,一是功,功勳,指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無論是文事,還是武功,武功除了軍功,抓捕竊賊也包括在內。其是以數量算了,或記作功一、功二等,這主要是檢驗一個人的能力;社會貢獻的第二部分是勞,以日計算,有點類似於現代以年計算的工齡,若不出勤,沒有忠實履行職務,也可以“奪勞”,這實際是檢驗一個人的忠誠。

秦漢根據一個人的功、勞對官吏考核任免,“以功次遷”,有效保證是政治忠誠與業務能力的統一,這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偉大進步。直到21世紀今天,美國等西方實行多黨選舉制的國家,還將政治忠誠(以黨派競爭的形式)放在第一位,不得不忽略業務能力,以至於常常有沒有任何治國理政經驗的商人、演員當選為國家或地方首腦,這樣,治國好國家簡直是緣木求魚——有些人將自由民主制度視為金科玉律,何其荒唐!

提起漢代選舉制度,長期以來多數學者只提察舉和征辟。這些人忽略一個基本現實,漢朝政府的十多萬官員,極大多數終其一生與察舉無緣,中高級官吏還不在被察舉範圍之內,而歲舉孝廉實際從漢武帝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才開始;郡國守相只有權辟除百石以下小吏。那麼,漢朝官員如何選舉的,歷史和考古文獻告訴我們,左右大漢王朝十幾萬官員命運的是社會功勳制!

察舉、征辟存在太多的人治因素,其弊端在魏晉已成災難;而唐以後的科舉,以言取士,乃至“考言為華”,又存在所考非所用的問題。所以政治文明史上,只有社會功勳制在制度上保證了政治精英“又紅又專”,德與才,政治忠誠與業務能力的統一。

北京大學歷史系蔣非非老師在《漢代功次制度初探》(載《中國史研究》1997年01期)一文中,指出了社會功勳制(功次制度)的重要意義。首先,功勞是一種具有公平性且可度量對比的客觀標準,在現實中易於執行,有利於從社會各階層中選拔有用人材;其次,考課中優秀者升職,課殿者免職,這種優勝劣汰制度保證了高效的社會治理。最後,功次制度是由基層逐級上升,寓培養幹部於使用過程之中,真正是一種“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的選舉制度。據統計,由武帝至西漢中期,公卿一級高層官吏起家佐史小吏的占多數。

《尚書•堯典》中,鯀九年考核政績被罷免,舜三年考核政績得帝位。

需要指出的是,舜帝出巡是按五行相生的次序,以東方木為首,時在夏曆正月二月。然後至南方火,至西方金,至北方水。最後回朝,入中央土——古代行事順五行即順從天意,亂五行即違背天意。五行學說,中華治道遠矣!

經文:

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望於山川。肆覲東后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如五器卒乃複

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格於藝祖,用

五載一巡守。群後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

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語譯:

舜帝出身社會基層,認識到基層工作的重要性。即位這年的二月,舜帝到東部地區視察。這次考察舜帝主要做了三件工作:第一,祭祀泰山等東部山川。到達泰山,以柴禮祭祀泰山,按照尊卑祭祀東方的其他山川,然後他在泰山接受東方諸侯的朝見。第二,調正曆法,舜帝調整春夏秋冬四季的月份和天數,使之符合日月運行的實際。他還統一了音律和度量衡的標準。第三,制定各地諸侯首領朝見帝的禮儀。頒行諸侯、卿大夫等朝見帝的五等禮儀。明確規定諸侯朝見帝以五種圭玉和紅黑白三種顏色的絲綢作為貢品。卿大夫以活羊、活雁各一只為貢品。士以一只死稚為貢品。朝聘結束後,帝將貴重的圭玉和絲綢退還給諸侯。

這年的五月、八月、十一月,舜帝相繼視察南方、西方、北方,以禮祭祀南嶽、西嶽和北嶽。結束視察歸來,舜帝到堯的太廟祭祀,用一頭牛做祭品。

此後舜帝每隔五年對全國進行一次視察,各地諸侯在四嶽朝見舜帝,彙報工作。舜帝認真考核他們的業績,將車馬衣服獎賞給有功的諸侯首領們。

根據這次視察,舜帝對全國的地理、人口和經濟有了全面具體的認識,基於此,他還全國分為十二個州,選定十二座名山,每州一座,在山上封土建壇,以供祭祀之用。他還組織疏通了一些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