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魯莊公有疾章[1]

發布時間: 2022-01-05

[•][2]魯壯(莊)公有疾,訊公子牙曰:“吾將誰以[為]子?”對曰:“慶父財(才)。”[3]訊公子侑,對曰:“臣以死奉煩也。”[4]五月,87公薨,子煩即立(位),公子慶父殺子煩而立公子啟方。[5]君召,公子侑俱入。[6]閔子辛聞之,曰:“君以88逆德入,怠(殆)有後患。夫共中(仲)image.png(圉)人[7] 𩧂旅亓(其 )  image.png〈抶〉以犯尚民之眾,[8]殺子煩而立君,除君惌(怨)也。今[召]89而公子侑俱人〈入〉,不(怨)也。若不惌(怨)惌(怨)則德無事矣。[9]為其親則德為柰矣。[10]二子之襲失,暴於90君,愧於諸。[11] 𢘓(侮)德image.png(詐)惌(怨),[12]何image.png(瑕)之不圖。”[13]處二年,共中(仲)使卜奇賊閔公于武諱。[14]91

[1]原注:此章事見《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至閔公二年(公元前662-前660年)。閔子辛的評論,為各書所無。(19頁注[一])

[2]原釋文未補殘去的章首圓點。

[3]原釋文作:魯壯(莊)公有疾,訊公子牙曰:“吾將誰以?”□子對曰:“慶父財(才)。”原注:公子牙是莊公弟叔牙。以字和與字通用,說莊公死後將由誰繼承。《左傳》作:“公疾,問後於叔牙,對曰:‘慶父材。’”慶父是莊公次弟,叔牙兄。(19頁注[二])按:此處似不會稱公子牙為“□子”(《校釋》41頁謂“‘□子對’蓋當作‘牙子對’”,恐非是)。故知“□子”二字以屬上為宜。“誰以”與“子”間缺字,按文義只能補作“為”。《禮記•曾子問》“不俟子”鄭注:“子,嗣君也。”誰以為子,猶言“誰以為嗣”。也可能“子”就是“嗣”的音近誤字。

[4]《左傳》作:“問于季友,對曰:‘臣以死奉般。’”“侑”“友”音近通用,公子侑即季友,為莊公季弟。原注:煩,《左傳》作般,《史記•魯世家》作斑,並音近通用。(19頁注[四])按:般為莊公夫人孟任之子(見《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5]《左傳》作:“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寢,子般即位,次於黨氏。冬七月己未,共仲(杜注:共仲,慶父)使圉人犖賊子般於黨氏。成季(即季友)奔陳。立閔公(杜注:閔公,莊公庶子)。”原注:《經典釋文•春秋左氏音義》說:“閔公名啟方。”《漢書•古今人表》作“魯閔公啟”,脫方字。《史記•魯世家》作開,《索隱》說是避漢景帝諱。(19頁注[六])

[6]原注:據《左傳》,子般(煩)被殺後,季友奔陳。同時,“公子慶父如齊”(見《春秋》)。《左傳》閔公元年秋八月,“公及齊侯盟于落姑,請複季友也。齊侯許之。使召諸陳。公次於郎以待之。”……此書說“君召,公子侑俱入”,即指把在齊國的慶父和在陳國的公子侑都召還魯國。(19頁注[七])

[7]原注:共仲就是慶父。圉人是養馬的奴隸。𩧂是圉人的名,《左傳》作犖。《公羊傳》(引者按:閔公元年傳)作“鄧扈樂,”鄧應是姓,圉和扈聲近,犖和樂、𩧂也聲近,並通用。據《左傳》,圉人犖在莊公時曾因調戲女公子而為子般(煩)所鞭,所以慶父使他去殺子般。共仲下似有脫字。(19頁注[八])

[8]原釋文把“image.png”隸定為“image.png”。認為是“抶”的誤字。按:細審圖版,此字似原書作“族”(“㫃”旁的右部因筆劃與“矢”字的頭相近而省寫),後來在左偏旁上加筆劃改作 (手),但未塗去原“㫃”旁的下部斜筆(“㫃”旁寫法可與同行“旅”字比照),遂成此形。其右旁是“矢”非“夫”,只要與同行“夫”字比較一下就能明白。所以我們暫且把這個字隸定為“image.png ”。原注:旅與慮通,懷念 。,《說文》:“笞擊也。”此處指圉人𩧂因被鞭笞而懷恨。(19頁注[九])按:原釋文對“image.png”的隸定雖有問題,但以此字為“抶”的誤字,從字形和文義上來看,很可能是正確的。“矢”“失”二字古音陰入對轉,我們甚至可以把“image.png”直接看作“抶”的異體。又疑此字仍應釋“族”,“族”與“辱”皆屋部字,此“族”字當為“辱”之音近誤字。“犯尚”也許可以讀為“犯上”。民之眾,義不可通,必有脫誤。《公羊傳》閔西元年記鄧扈樂之事說:“莊公存之時,樂曾淫於宮中,子般執而鞭之。莊公死,慶父謂樂曰:‘般之辱爾,國人莫不知,盍弑之矣。’使弑子般,然後誅鄧扈樂而歸獄焉。”所述較詳,可參考。

[9]“無”字,原釋文誤為“無”,參看第二章注[9]。德,恩惠。此句之意似謂閔公、慶父與季友之間若不相怨,立君之德也就無意義了。

[10]德為柰,意不可通,疑“為”本應作“無”。為其親則德無柰(奈),可能是說如果是為了彼此血緣親近,那末立君之德也就起不了什麼作用了。

[11]原釋文“失”下未加逗號,“失”下一字釋作“量”,“愧於諸”後未加句號,與下文連為一句。按:“失”下一字中部從“image.png”,不可能是“量”字,今定為見於《說文•十下•夲部》的“暴”字。其下部近似“土”,當是書寫之誤。馬王堆帛書“暴”字下部,往往寫作“image.png”形(參看《字形表》448頁),甚易訛成“土”形。二子,當指慶父及季友。襲失,相繼有過失。暴於君,當指慶父為暴於君。“愧於諸”下疑脫一“侯”字。愧於諸侯,疑指殺子煩之主使者之罪尚未討而季友即返國之事。《春秋》三《傳》皆肯定季友,閔子辛似不但批評慶父也批評季友(參看《校釋》42頁),這是很可注意的。

[12]原釋文於“𢘓”字後括弧中注“悔”字。按:《說文•三上•言部》“謀”字下收古文“𢘓”,中山王墓鼎銘亦以“𢘓”為“謀”(張守中《中山玉器文字編》43頁,中華書局,1981年)。銀雀山漢墓竹簡《兵之恒失》篇“兵多,𢘓信疑者也。”則用“𢘓”為“悔”(《字形表》762頁。此篇最初編入文物出版社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所出的《孫臏兵法》,篇名題為“[兵失]”,故《字形表》所注出處為“孫臏”)。此句“𢘓德”與“詐怨”為對文(詐,偽也),“𢘓”不應讀為“悔”而應讀為“侮”,輕慢之意。《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又三家已強,皆賤公行,慢image.png之心生。”師古注:“image.png,古侮字。”“𢘓”“image.png”皆從“母”聲,故可通用。

[13]《廣雅•釋詁二》:“ image.png、罅、瑕、璺、斯坼……裂也。”王念孫《疏證》:“罅、瑕聲相近。”《管子•制分》:“故凡用兵者,攻堅則軔,乘瑕則神。”尹注:“瑕,謂虛脆也。”何瑕之不圖,意即什麼空子都要鑽,與慶父後來利用卜齮對閔公的不滿,讓他殺閔公之事相照應。

[14]《左傳》閔公二年:“初,公傅奪卜田,公不禁。秋八月辛醜,共仲使卜賊公于武闈(杜注:宮中小門謂之闈)”“齮”從“奇”聲,帛書“卜奇”即“卜齮”。“闈”“諱”皆從“韋”聲,帛書“武諱”即“武闈”。此句“于”字原釋文誤為“於”。參看第二章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