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晉獻公欲襲虢章[1]

發布時間: 2022-01-03

•晉獻[公]欲襲郭(虢),[2]□叔[曰]:[3]“君胡[不以]屈產之乘與image.png革璧假道於虞?”[4]公曰:“是吾保(寶)[也],47且宮之柯在焉,何益。”[5]對曰:“……宮之柯[6]……48且少長於君前,亓(其)埶(勢)有(又)庳(卑)。夫立(位)下而心需(懦)□□□□也。[7]不敢盡而……49□亓(其)達不見薦言是不見[8]亡之在一邦之後而卷(眷)在耳目之前,[9]夫……50果以假道焉。宮之柯□曰:“不可。夫晉之使者敝(幣)厚而辭庳(卑),[10]……51□□□□有□□□□。”[弗]聽,遂受亓(其)求而假之道。[11]獻公之币(師)襲郭(虢)環(還),遂□[虞]。[12]52

[1]此章講歷史上著名的,晉向虞假道伐虢,虢滅後虞亦為晉所滅之事。原注:此章事見《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的僖公二年(西元前658年)。但文與《穀梁傳》最相近。(11頁注[一])

[2]《穀梁傳》僖公二年作“晉獻公欲伐虢”。“虢”,帛書作“郭”。原注:郭與虢音近通用。《公羊傳》作郭,與此相同。《左傳》、《穀梁傳》均作虢。(11頁注[二])原釋文“公”字不加補文號,從圖版反映的情況看,以加補文號為宜。

[3]原釋文作“□叔□[曰]”。從圖版看,“叔”與下文“君”字之間似只能有一字空位(“君”字在另一片殘帛上,此殘帛在圖版上的位置放得稍為偏下了一點。這從此殘帛44行上端“之”字與同行上文“養”字間留有不應有的小空隙可以看出來),所以我們的釋文刪去了“叔”和“[曰]”之間的缺文號。《穀梁傳》此句作“荀息曰……”(全句見注[4])。原注:叔上一字當是荀字,荀叔即荀息,見《左傳》僖公九年。此假道于虞一事的策劃者,各書均作荀息。(11頁注[三])《左傳》僖公九年:“及里克將殺奚齊,先告荀息曰:‘三怨將作,秦晉輔之,子將何如?’荀息曰:‘將死之。’里克曰:‘無益也。’荀叔曰:‘吾與先君言矣……’”杜注:“荀叔,荀息也。”帛書“□叔”沒有問題應指荀叔,但“叔”上之字尚殘存左半。似是草寫的“土”旁,可知其字並非“荀”字而應是以音近與“荀”通用的一個字。疑是“均”字。

[4]“image.png”字,原釋文徑作“垂”。按:“image.png”“垂”音近相通,漢代人多以“image.png”為“垂”,參看《字形表》341頁“image.png”字。原注:屈乘(引者按:當作“屈產之乘”),屈地所產的馬四匹。垂革,地名,革通棘,各書均作垂棘之璧(11頁注[四])《穀梁傳》作“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革”“棘”古音相近(皆見母職部字),故可通用,參看《會典》385頁“革與棘”條。《校釋》認為各書皆作“垂棘”,而“《事語》作‘垂革’,蓋‘棘’省作‘image.png’,又誤作‘革’也”(32頁)此說非是。

[5]原注:宮之柯,虞國大夫。柯各書均作奇。兩字均從可聲,通用。此節《左傳》作:“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于虞,猶外府也。’公曰:‘宮之奇在焉。’”(11頁注[五])。

[6]此處“柯”下有一殘字,原釋文釋“卑”,可疑,故作為未識之文書處理。

[7]此句原釋文在“需”“也”之間打了三個缺文號,從圖版看其間似可容納四字,所以我們多加了一個缺文號。

[8]原釋文于“其達不見薦言”後加逗號,以“是不見”連下文“亡之在一邦之後”為句。今按:如此標點,文義似難通。疑原文當以“亓達不見薦”為句,“言是不見”下蓋脫一“聽”或“從”字,兩句為對文。此蓋言宮之奇少長於君前,其通達並非由於因其賢而為人所薦,其所言雖然正確亦不能為君所聽從。又疑“聽”或“從”字下,原來尚有脫文,與下文“亡之在一邦之後”連為一句。

[9]原注:卷通眷,眷戀。此節帛書殘缺。《穀梁傳》說:“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於君。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諫;少長於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王引之《經義述聞》說《穀梁傳》“之後”二字是衍文,“蓋後人增之……不可通也”。據此書則二字並非衍文,王說是錯誤的。(11頁注[六])按:“一國”(帛書作“一邦”)指虢國。

[10]原釋文將“敝”下一殘字釋為“重”。原注:《谷梁傳》作“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於虞。’”(11頁注[七])按:“敝”下一字殘存右側,從殘畫看不似“重”字,而應是“厚”字,故改釋。“曰”上一缺字,《校釋》以為“當是‘諫’字”(32頁)。

[11]原釋文未釋“求”字,代之以缺文號。原注:《穀梁傳》作“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11頁注[八])按:“求”字在圖版上頗為清晰。“求”似當讀為“賕”,即指上文之“幣”而言。《說文•六下•貝部》:“賕,以財物枉法相謝也。從貝,求聲。”《漢書•薛宣傳》殿本注引蕭該《音義》:“賕,韋昭曰:行貨財以有求於人曰賕。”

[12]《校釋》:案:“遂”下缺文,當是“滅”字;此云晉師滅虢後,還兵滅虞也。(32頁)《左傳》僖公五年謂“晉侯複假道于虞以伐虢”,“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公羊傳》僖公二年謂“虞公不從其言(指宮之奇之言),終假之(指晉)道以取郭,還四年反取虞。”無第二次假道事。《穀梁傳》僖公五年對經文“冬,晉人執虞公”的解釋中,也沒有提到第二次假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