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簡《太一生水》是以河圖為基礎的宇宙生成模式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1-12-30

1993年,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出土了一篇讓人大惑不解的戰國文獻《太一生水》。北京大學哲學系的許抗生教授這樣描述初讀此文的感受:“我感到這一篇文字很奇特,它所表達的思想幾乎在現在的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中從未遇見,是一種十分新穎的與眾不同的思想。它雖可屬於道家的著作,但它的宇宙論思想既不同於《老子》、《列子》、《莊子》,也不同于《黃老帛書》的思想,而是一種到目前為止在先秦哲學文獻中尚未見過的新宇宙論思想。所以它的發現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

許教授指出了《太一生水》“所怪”之處,就是它的宇宙論。即《太一生水》的前半部分。

《太一生水》不長,我們將全文抄錄如下,其簡序按裘錫圭先生的意見作了調整,並用了裘先生的分章法和擬加章名。【2】文中出土時缺失的字以“□”,據文意補的字放在“[]”,簡序用“()”表示。原文墨塊用來表示一章結束。

“太一生水”章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複相輔](第1簡)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複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複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第2簡)複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複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複相輔也,成歲(第3簡)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滄熱之所生也。滄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第4簡)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第5簡)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時,周而又[始,以己為](第6簡)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第7簡)不能埋,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不知者謂□。■](第8簡)

“名字”章

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亦其字也,請問其名。以(第10簡)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托其(第11簡)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並立,故過其方,不思相[當。天不足](第12簡)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于東南,其上[□□□。■](第13簡)

“天道貴弱”章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強,責於[□。是故,不足於上](第9簡)者,有餘於下;不足于下者,有餘於上。■(第14簡)

由上文我們看到,裘錫圭先生的所說的“太一生水”章,其表達的宇宙生成關係很清楚。細讀之,前兩句“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是講天、地的形成。可圖示如下:

image.png

這是學人困惑之處——明明是水生天地之間,在這裡卻成了萬物的本原,這與常識不是自相矛盾嗎?

於是,他們找到了《管子•水地篇》作為證據。因為文中明確指出:“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

事實上《水地篇》只是講萬物離不開水,文中水並不具有萬物之源的性質。《管子•水地篇》開篇就講:“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音yù,意為鬱結——筆者注)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這裡的“根菀”是“結而積之於根”之意,【3】顯然地比水更具有本質意義。所以將水理解為組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文不對題。

為何海內外諸多學者錯誤地將水理解為組成物質的元素呢?因為他們長期受西方科學範式的影響,重本體而輕關係。從醫學到物理學,一切都要找到本體,從本質上找原因;而中國科學範式不是這樣,它重關係,習慣于類比於具體的象,再雜之以數來說明。

那麼,這裡的“太一生水”究竟何義? 先解釋太一。

太一,又稱天一。有時二者又不同,分別指稱天球上北極位置相近的兩顆星。

太一,簡文也可隸定“大一”,大和一都是道的別稱,“太一”代指道,《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 《禮記•禮運》:“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本篇也說太一是“萬物母”、“萬物經”。

太一還代表北辰(北極)之神,此時與“天一”意義相同。《易緯乾鑿度》鄭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於八卦日辰之間。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宮之內外。其星因以為名焉。故《星經》曰:‘天一、太一。主氣之神。’行猶待也。”李學勤先生注意到“太一藏于水,行于時”一語,就斷定“太一生水與天文數術有關,並明確指出“這裡所說的是後世所謂太一行九宮數術的雛型”。【4】

李先生注意到太一生水與天文數術有關,但其解釋有誤。在漢人的心中,“太一生水”同以河圖為基礎的宇宙時空模式有關。太一生水,即“一生水”、“道生水”,加上“天”字,反映的是數術上以“天”和“地”表示的陰陽、奇偶觀念。因此,天一生水不過是“太一生水”更為數術化的表達方式。

“天一生水”為古代一習慣用語,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引東漢鄭玄注云:

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于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也。

《尚書大傳•五行傳》亦有: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這明明講的是河圖。如下圖: 

image.png

那麼,為什麼講“天一”呢?鄭玄在給《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數八”作注時說:

數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為後。木生數三,成數八,但言八者,舉其成數。

這裡的“一”是代表次序的第一,而“天一”則是對一奇偶的描述,又引申為宇宙大道。所以《太一生水》一面講:“太一生水”,另一面又講“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孔穎達《禮記正義》進一步解釋說:

五行謂金木水火土。謂之五行者,按《白虎通》云:“行者,言欲為天行氣也”。謂之水者,《白虎通》云“水訓准,是平均法則之稱也,言水在黃泉養物,平均有準則也。木,觸也,陽氣動躍,觸地而出也。火之為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金訓禁也,言秋時萬物,陰氣所禁止也。土訓吐也,言土居中,總吐萬物也”……按《尚書•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故其次如是也。所以一曰水者,乾貞於十一月子,十一月一陽生,故水數一也,又天地之內,水體最微,故水為始也。”

所以,“太一生水”講的是精微的,代表均平的水之氣首先產生。“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意思是說,均平的水之氣生成,它又與元氣相作用,由此形成了天;天又與元氣相作用,進而形成了地。

筆者在《河圖、洛書圖說考》中曾詳細考證,河圖為上古陰陽五行曆法,【5】其過年在“水季”結束後,陽氣產生,起始一年,故形成“一生水”之說。

又由於上古陰陽五行曆以陰陽黑白點示月序,氣溫相對的月被組合在同於行(方位)中,所以才有了陰陽成四時,四時生滄熱,滄熱成濕燥,濕燥成歲之說。其具體次序為:

太一→天地→神明→陰陽→四時→滄熱→濕燥→歲

需要指出的是,河圖所示的陰陽五行曆,有五季,而《太一生水》卻言四時,這顯然與古代四季與五季並行有關——在《管子》一書遺存的河圖、洛書圖說中,即《管子•五行第四十一》、《管子•幼官第八》、《管子•四時第四十》、《管子•輕重己第八十五》,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現象。

通讀《太一生水》篇,太一生水是文章的思想核心。天、地是文章的脈絡,行文是由天道推演人道。

《說文解字》釋水云:“水,准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氣也。”正因為在古人心中水具有均平、平准的性質,才用以說明天道損有餘補不足的大法。文中說:“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

在中國文化中,損有餘補不足的大法被貫徹到從中醫到中國古典政治學的方方面面。《黃帝四經•道法》所謂:“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老子•第七十七章》釋天道云:“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非名不立,“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這也是先秦諸子的基本認識之一。《韓非子•揚榷第八》云:“用一之道,以名為首。”正因為天地、道為時空最基本的名,所以 “‘名字’章”論名才先言天地。《戰國策•魏策三》云:“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

在結構上,《太一生水》道、名、法層層展開論述,圓融無礙,甚得黃老學道、名、法一以貫之的特點。

注釋:

【1】許抗生:《初讀“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第306~307頁。

【2】裘錫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收入作者《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42~258頁。

【3】黎翔鳳:《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第816頁。

【4】李學勤:《太一生水的數術解釋》,《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第297~300頁。

【5】翟玉忠:《斯文在茲:中華文化的源與流》,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第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