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在帝先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1-12-29

在中國先賢的觀念中,道在宇宙之中,先於神而存在,自我和諧運行於一個有機聯繫的世界;而西方一神教則認為神創世界,也為自然立法,創造了宇宙運行的規律,這事實上成為早期現代科學的“神學基礎”。 

李約瑟博士詳細比較了東西方世界觀的不同導致的科學技術路線的不同。他將西方自然定律的觀念上推到巴比倫時代:“是巴比倫人第一次提出了一位天界立法者為非人的自然現象‘立法’的觀念。太陽神馬爾杜克(Marduk)被描繪成眾星的立法者。將這種觀念繼續下去的與其說是古希臘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或亞裏士多德主義者,不如說是斯多亞派(即斯多葛學派——筆者注),他們構想了一種內在於世界的宇宙法,既適用於人,也適用於非人的自然。在基督教時代,由於受到希伯來人的影響,立法之神的觀念被極大地推進了。在整個中世紀,神為非人的自然立法這一觀念多多少少是一種常識,但事實上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這一隱喻才開始得到重視。轉捩點出現在哥白尼與開普勒之間。”【16

中國人由於沒有“天界立法者”上帝觀念,也缺乏用數學推理破解上帝之法的動力。李約瑟博士寫道:“中國人的世界觀則依賴於一種完全不同的思路。他們認為,萬物之所以能夠和諧並作,並不是因為有一個外在於它們的最高權威在發佈命令,而是因為它們都屬於一個等級分明的整體,各個部分形成了一種有機的宇宙樣式,它們服從的乃是自身本性的內在命令……中國人不相信有一個天界立法者在創世之初給非人的自然頒佈法律這樣的觀念。因此,中國人不認為可以通過觀察、實驗、假說和數學推理等方法來破解或重新表述一個理性的至高存在所制定的法。當然,這並不妨礙古代和中世紀的中國有巨大的科技發展。”【17

不是上帝,道才是支配世界的力量。《老子》曾多次提及“道在帝先”。《老子·第四章》說:“道沖(通盅,器物虛空,比喻空虛——筆者注)……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西漢河上公注認為:“道似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 18

《老子·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謂道無形,混沌而成萬物,乃在天地之前。”【19 

春秋後期的範蠡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道----天地-寒暑、燥濕、日月、星辰、四時,萬物相生的宇宙演化模式。《越絕書·越絕外傳枕中第十六 》範蠡告訴越:“道者,天地先生(當為古代習語“先天地生”——筆者注),不知老;曲成(多方設法使有成就——筆者注)萬物,不名巧。故謂之道。道生氣,氣生陰,陰生陽,陽生天地。天地立,然後有寒暑、燥濕、日月、星辰、四時,而萬物備。”

戰國先哲發展出了數理化的精細宇宙演化理論。與歐幾裏德幾何範式不同,它是以河圖的數理模型為基礎的。

如《聖經·創世紀》和中非波桑人創世神話顯示的那樣,原初水(primeval waters)在創世神話中居於重要地位,原初水神話遍佈北歐、西伯利亞、美洲、近東、印度、東南亞、大洋洲。【20

中國“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模式,原初水高度哲學化了,是“水氣”。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解釋說:“五行謂金木水火土。謂之五行者,按《白虎通》雲:‘行者,言欲為天行氣也’……按《尚書·洪範》雲:‘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故其次如是也。所以一曰水者,乾貞於十一月子,十一月一陽生,故水數一也,又天地之內,水體最微,故水為始也。”【21 

《太一生水》直到1993年才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出土,它的宇宙生成模式如下:太一-天地-神明-陰陽-四時-滄熱-濕燥-成歲。文中反復論述說:“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複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複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複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複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複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複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滄熱之所生也。滄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22

值得指出的是,這裏所說的“神明”不是現代人理解的神或上帝,而是指天地的微妙之氣相交作用,是生成萬物的根本,類似於“生機”。《黃帝四經·經法·名理》說:“道者,神明之原也。”臺灣中正大學歷史系郭靜雲教授曾詳細研究了先秦“神明”觀念,她指出:“(神明)其‘神’的範疇涵蓋來自天的恒星神光和天所降神靈雨水質的神氣,其‘明’的範疇涵蓋出自地的日月火質的明形,神與明互補相輔才能生育萬物。天地不交,則無生機;有神明之交,天地之間便有了生機,所以‘神明’所反映的實際是古人的‘生機’概念,天地萬物化生皆奠基於神明、由神明來決定,但絕不能因此而認為神明是個大神。‘神明’之結合表達天地‘合德’狀態,天地合德才有萬物之生機。”【23

由於現代學者已經對“太一生水”這一數術習語陌生,導致對《太一生水》諸多錯誤解讀。孔穎達《禮記正義》引東漢鄭玄:“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也。”【24】這裏的“天一”即“太一”,即道。《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 《易緯乾鑿度》鄭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於八卦日辰之間。曰天一,或曰太一。”河圖中如下:

 image.png

《太一生水》代表的中國宇宙模式似乎不具有演化為現代科學宇宙觀的潛力。東漢天文學家張衡(78~139年)的《靈憲》將宇宙起源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道之根(溟涬,音míng xìng);道之幹(庬鴻,音máng hóng);道之實(太元)。他的階段劃分變得更為粗糙。令人驚訝的是,這種宇宙觀卻在哲學、中醫等領域高度發展,其影響力持續至今。

道(太一)生萬物的宇宙觀,反映到神與道的觀念上體現為“神不勝道”,神也要服從包括人世在內的天地萬物規律,由此也產生了“民為神本”、天地人三才、“天生萬物,唯人為貴”的哲學思想。人不再是神的僕人,人與天地相並列,“參贊天地之化育”——這是怎樣偉大輝煌、光耀宇宙的人文精神啊!

“神不勝道”語出西漢劉向輯錄的《新序·雜事二》,據說有一次晉文公外出打獵,路遇一條身如大堤的巨蛇攔路。文公認為,諸侯夢見不祥之物要修正自己的德行。他乾脆回宮,檢查自己治國理政的過失,一一改正,後來那怪物自己死掉腐爛了。最後文公感歎:神怪不能戰勝大道,妖孽不能戰勝仁德。人們為何不講求道理而是聽任天命呢?對於不祥的事,用仁德應付就對了。文中說:“然夫神果不勝道,而妖不勝德,奈何其無究理而任天也,應之以德而已。”

“民為神本”源於《左傳·桓公六年》“季梁諫追楚師”的故事。季梁是春秋初期隨國賢大夫,他反對隨侯追擊楚軍,主張面對強敵不能驕傲奢侈,內修政治,外交友鄰,才是正道,強調廣大人民群眾才是神所依賴的,治理國家,要以人為本,以百姓的幸福為目標,光靠豐厚的祭品不能取信於神。因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中國文化突破了智人走出非洲以來“以神為本”的宇宙觀,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其本來的狀態規律,這種狀態規律是人不能違背的,要“道法自然”,守經達權,實事求是,才能成就事功。河上公注“道法自然”:“道性自然,無所法也。”【25 

道法萬物之自然——按照萬物的本性、特質去行為,不將任何事物、信仰絕對化,這正是“道法自然”超越不同宗教的偉大之處,特別值得身處全球化時代宗教信仰、意識形態衝突不斷的現代人學習。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劉笑敢教授指出:“道法自然以自然的和諧、自然的秩序為最高價值或中心價值,這就超越了其他各種思想體系中的最高原則。各種價值目標,如道德、仁義、平等、自由、人權、正義、神聖等等,在不同的思想理論或文化體系中都有最高的意義。這些價值都可以在特定條件下發揮維持社會和諧的積極作用,但是,這些最高價值又可能成為引起衝突、製造衝突、激化衝突的旗幟和口號。不同種族、地域、國家有不同的神聖原則,各方就可能在神聖的旗號下發起毫無神聖意義的戰爭。任何正確、正義、神聖的口號都可能成為引起衝突和戰爭的藉口。即使是真誠地推行某種正義原則,即使開始並沒有製造衝突的動機,但因為有可能將自己所崇奉的原則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而無條件地推行,並強制全社會甚至全人類接受,這就必然造成大規模的衝突甚至是戰爭。老子之人文自然的原則將人類社會的自然的和諧與自然的秩序放在最高地位,這就杜絕了無條件推行某種最高原則或神聖價值而造成社會動盪的藉口。而人文自然的原則本身將社會的自然和諧當作最高價值,因而它本身無法成為製造衝突的口號。所以,老子的人文自然的概念作為最高價值,就和其他各種價值有重要不同,是最有利於保障社會和諧的價值標準。這種以人類社會和諧、甚至宇宙和諧為目標的價值觀念體現了老子哲學對人類整體的責任感,而不是對某一群體和某一文化的責任感。這種超越性和中立性可以通向最高的包容性和整體性。”【26 

無論是以《聖經》為代表的神話創世紀,還是以現代西方文明為代表的科學創世紀,亦或是中國先賢的“道在帝先”的觀念,他們本身就是不同族群“道法自然”,為適應現實環境形成的宇宙觀。在成千上萬年的時間裏,成為不同族群安身立命的根本。它們皆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任何對其他族群宇宙觀的蔑視和偏見,都是無知和狹隘的結果。 

如果說,人類宇宙觀有何演化趨勢,就是從以神為本的初始階段走向了人的自我解放、自我覺醒的智慧之路。上帝擔心吃了能分別善惡的智慧果的亞當、夏娃同自己相似,才將他們驅逐出伊甸園。但上帝似乎不能阻止人類走向智慧之路,成賢成聖! 

這裏,時間再次和上帝開了個玩笑。

注釋:

16】李約瑟:《文明的滴定: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第24頁。 

17】李約瑟:《文明的滴定: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第24~25頁。

18】《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王卡點校,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5頁。 

19】《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王卡點校,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01頁。 

20Michael WitzelThe Origins of the Worlds Mytholog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P.113. 

21】孔穎達:《禮記正義》(第一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392頁。 

22】裘錫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收入作者《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258頁。

23】郭靜雲:《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摘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24】孔穎達:《禮記正義》(第一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392頁。 

25】《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王卡點校,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03頁。 

26】劉笑敢:《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