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1-12-27

燹(xiǎn)公盨(xǔ),又名豳(bīn)公盨、遂公盨,是2002年北京保利公司從境外購回的一件商代青銅器,高11.8釐米,口徑24.8釐米,重2.5千克,內底銘文10行98字。年代當在西周中期。
不似一般青銅器銘文,其行文更似《尚書》。李學勤先生寫道:“(燹公盨)銘文和常見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很不一樣,既沒有開頭的曆日,也沒有末尾的套話,因此乍看起來似乎不是全篇。其實盨銘首尾一貫,別成一格,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最突出的一點是與《詩》、《書》等傳世文獻有密切的聯繫,銘文前面講禹的一段,尤其是如此。”(李學勤:《遂公盨與大禹治水傳說》,載2003年1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以至於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陳英傑教授建議:“盨銘與《尚書》‘誥’體相同,可名之曰‘豳誥’。”(陳英傑:《燹公盨銘文再考》,載《語言科學》2008年第1期)
燹公盨銘文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是“德”的意義。宋以後理學家引佛入儒,儒學佛家化嚴重。連解釋《尚書》也是求“聖人之心”,“德”被解釋成佛心、道心、本心。理學家們忘記了,中國文化內養外用不分,形上形下不二,周人講“德”,多指德行,善行,有時直接與惡行相對。
據《左傳•莊公三十二年》,那年有神在山東莘地附在人身上,於是周惠王問內史過,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內史過說這是神來“監德”,觀察國家的善政與惡政。行善政就將興盛,行惡政就將滅亡。他說:“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
德行,善政如何實現?要為人民服務。以民為本,聽從百姓的呼聲,為廣大民眾謀幸福。如果國家迷信神靈,聽信神靈,而不去行善,只會滅亡。因為神也要依據人的情況行事。當時虢公薄德,卻請求莘地的神明賜予土地,內史過和虢國史嚚(yín)都預言虢會滅亡,史嚚的理由是:“虢其亡乎!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涼德(涼德,薄德,缺少仁義——筆者注),其何土之能得!”
四年之後,虢國為晉所滅。
我們在閱讀燹公盨銘文時,不要以為作者尊崇上帝(天),就認為古人迷信,文章借“天上三尺有神靈”的觀念,勸誡政治精英(與天、神相對的下民,民)孜孜行善政,“好明德”,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永保安寧富足,無有悔恨、災禍。《揚子法言•修身卷第三》說:“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憞(元憞,yuán duì,指大惡——筆者注)之有?上士之耳訓乎德,下士之耳順乎己。言不慚,行不恥者,孔子憚焉。”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本銘文字多與《尚書•禹貢》、《尚書•益稷》、《詩經•長髮》中的話相似,說明在西周時期,夏禹治水已經有相對固定的文本流傳。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邵望平研究員依據大量考古資料得出結論:《尚書•禹貢》有關九州的記載是“周漢寒冷期”之前,即西元前2000年間中華人文地理的實錄。其中的貢賦體系絕非憑空杜撰。(邵望平:《禹貢“九州”的考古學研究》,收入蘇秉琦主編《考古學文化論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中華以民為本的政教體系流源遠矣!
釋文主要參考了裘錫圭:《燹公盨銘文考釋》,載《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銘文:
天命禹敷土,墮山濬川,乃疇方,設正,降民,監德。乃自作配向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美唯德,民好明德。
任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經齊好祀,無悖心,好德婚媾,亦唯協天,敏用孝神,複用祓祿,永孚於寧。
燹公曰:民唯克用茲德,無悔。
語譯:
上天命令大禹平定下土,削平山頭堵塞洪水、疏導河流。分別萬物,設立官員,天生萬民並監司民之德行。在地上立人王以配上天之帝,並率民向德。天設立王使之如人民的父母一樣,並設置輔佐的大臣,上天以德為貴,下民尊崇美好德行。
統治天下,發揚善行,不斷修養美好的德行,即使安康也不懈怠。孝於父母,友於兄弟,明察是非,莊敬祭祀,不要有悖德之凶心。婚姻亦當順乎德行,這合乎天道,也不愧於先人。孜孜行善求得福祿,永保安寧。
燹公說,下民唯有行善,方能無災咎、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