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溯源

發布時間: 2021-12-24


《詩經》產生於2800多年前,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然而讓人驚訝的是,在秦巴山脈之中的十堰房縣一些村鎮,許多鄉民張嘴就能唱出《詩經》民歌。

早在1981年,鄖陽地區(現十堰市)挖掘整理民間文化時,就在房縣發現了民間歌師傳唱《詩經》的相關民歌。

2004年6月,十堰市民俗文化專家袁正洪,在挖掘整理房陵文化時,發現深山民歌師還在傳唱《詩經》相關民歌,遂與省市民間文化有關專家聯繫,引起高度關注。

2004年至2006年,房縣有關部門在民間文化搶救挖掘整理中,共搜集民間歌謠12000首、民間故事8500多篇、民間戲曲800出、古唱本100冊、手抄民歌本12000本。經初步統計,全縣有5萬人會唱民歌,6.5萬人會講民間故事,7000多位歌手每人能唱100首以上民歌。

搜集到的《年年難為姐做鞋》、《打一個呱呱雞》、《關雎》、《君子于役》等30多首民歌,內容都與《詩經》相關。在房縣門古寺鎮草池村,60多歲的村民鄧發鼎農忙之餘,愛唱《姐兒歌》:關關雎鳩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攏繡,姐兒見了低下頭……同一鄉鎮的高塘村民間歌師胡啟龍,不論走到哪兒,都愛唱幾句與《詩經》有關的民歌,以顯示自己有文化。在房縣,一些鄉民不僅唱《詩經》中歡快的民歌,還會用《詩經》裡的《蓼莪》民歌來哀悼去世的父母。

(來源:《房縣<詩經>民歌溯源》,載2012年07月12日《十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