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堯為典範(一)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1-12-08

經義:

如同《洪範》篇是大禹時代的治國大法,《堯典》是堯帝、舜帝的治國大法。

中國有漫長連續、又高度發展的經學和史學傳統(經史傳統),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如同世界上一切古老民族一樣,其經典在未整理成文字之前,以口傳心授的形式世代傳承。所以《古文尚書》《堯典》《舜典》前均有“曰若稽古”,類似漢譯佛教經典開篇的“聞如是”“如是我聞”,表示經典內容傳承有信,並非杜撰。

《堯典》是中國經史傳統中居核心地位的安身立命、安邦治國文獻。盡乎所有《尚書》版本,都將《堯典》放在第一篇,孔子最早整理《尚書》時也是這樣。

《堯典》對中國文化影響極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決定了國人重世俗人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的生活方式;二是決定了中國政治重德行功勳,選賢與能的選舉方式——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21世紀今天,長達四千多年。

堯帝是一位上古聖王。典,就是能常行百代的大經大法。東漢學者鄭玄在注釋《周禮》時曾經說過:“典,常也,經也,法也。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也;邦國官府謂之禮法,常所守以為法式也。”

所以漢代以前常常禮、法不分。一樣的典,既是禮經,又是禮法。今天有人喜歡德治與禮,不喜歡法治與刑,這是不通中國文化政治經濟與社會教化(政教)相統一的原因——如同有冷暖、陰陽一樣,治國既離不開德治,也離不開法治。

有現代人類以來,整體上只存在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以神為中心的,一種是以萬物之自然狀態——“道”為中心的。

無論是狩獵採集部落的萬物有靈觀念,還是農業社會的多神論和後起的一神論,在其現實生活中神都居於核心地位,生老病死都以神為本。今天我們去基督教世界旅行,還能看到他們的城市和鄉村遍佈著尖頂的教堂,那是上帝在人間的標誌。

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突破了上古人類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念,轉化為以人為中心。“天生百物,人為貴”。從堯時代起,先賢就建立起了以萬物之自然——“道”為核心的生活方式。

中華文化並不否定神和宗教,而是置神於道之下,將宗教視為一種教化。所以先賢講“道在帝先”、“神不勝道”、“民為神本”。而除了中國之外的文化,其他文化大體都是講“帝在道先”,“道不勝神”、“神為民本”。

突破神及神話體系,這是中國人對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可惜信仰一神教之人常常不理解這一點,乾脆將中國人看成不信教、崇拜偶像的異教徒。我們自己又不知道如何理解自身文明的大本大源,不知道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堯為典範,不是以耶穌或其他什麼神。

《堯典》開篇就是講堯崇高的個人品行,他不僅有明察四方的智慧,而且做事敬業節儉,為人寬容溫和。然後講他如何發揚德行,廣布恩澤,實現了家庭和睦(家齊)、百官各盡其職(國治)、萬國和諧(天下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內養外用一以貫之的生活方式,經過《禮記•大學》的進一步闡發,以及宋以後儒家的提倡,主導中國歷史數千年。在21世紀世俗化不斷深入的時代,這種在中國人精神世界中古老,對其他族群嶄新的生活方式,必將影響全世界。

《禮記•大學》曾引文中“克明俊德”一語解釋“明明德”,通過《堯典》上下文,我們知道這裡的德是一種德行、德澤,而非如《四書集注》所說的,明德是“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

宋儒以佛教禪宗觀念理解《大學》,顛倒本末,誤人千載。“克明俊德”,和諧萬邦,《禮記•大學》所說“明明德於天下”,本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宋儒那裡卻成了人生的起點,先“明明德”,再“親民”,再“止於至善”,豈不荒唐!

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是長期演化的結果。歷史學家韓建業教授甚至將這種重世俗的生活方式上推至一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司馬遷寫《史記》從堯帝的祖先黃帝開始,從中我們能看到,無論是黃帝還是堯的父親帝嚳(kù)高辛,都遵循修齊治平的人生路線。司馬遷說高辛:“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我們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我們的生活方式——斯道斯文,源遠流長,是人類文明的最寶貴財富!

經文: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語譯:

下面內容根據古代史家嚴謹的口耳相傳之事整理。帝堯的名字叫放勳。他以敬畏之心對待政務,並節制地運用手中的權力。他處理各種事務態度平和,又能明辨大是大非,堅持正確立場。他待人誠信恭謹,能夠推賢讓能。其事業恩澤四方,人格光耀天地。他通過以下方法實現惠及天下的偉大事業:首先,帝堯治理好自己的九族,使族人相親和睦。然後,立足於實際考察選拔那些有能力治理好本族的人出任百官,負責公共職務,根據事功加以獎懲。百官治理好了,努力使各個邦國團結協作,親如一家。結果天下萬民在帝堯的治理下都能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