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文曆法深深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特質(二)

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1-12-08

經義: 

農業時代最重要的事是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最重要的就是確定農時。

這樣,中央集中人力物力,觀測天文,制定曆法,明確節令,就成為其重要公共職能,源自夏代曆書的《大戴禮記•夏小正》清楚說明了這一點。

在遙遠的古代,因為交通不便,人口財富有限,中央管控地方,地方擁護中央的重要媒介是曆法。地方擁護中央,才可分享中央制定的曆法,生產方能發展,文明方能進步。進而曆法也就成為中央合法性的根據,王權和大一統國家的重要象徵。所以五帝和三代王官學,將天官之學視為重中之重。掌握天文曆法是聖王的標誌。《周髀算經》說:“知地者智,知天者聖。”另據《論語•堯曰篇》,堯禪讓帝位給舜,舜禪讓帝位給禹時先說“天之歷數在爾躬”,這裡歷數等同於天命。

“正”是一年之始,“朔”是一月之始,所以頒佈正朔成為中央政府的大事。《史記•曆書》說:“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如果天下失序,政局混亂,重要表現就是曆法不統一。《史記•曆書》說“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無道,則正朔不行于諸侯。”頒正朔,確定一年的開始時間,是大一統政府政治職能的起點。《春秋》首書“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認為:“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如《堯典》所述,敬授民時,順時施政是中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顯著特點。黃老經典《管子•牧民第一》開篇就說:“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按照自然的生產秩序安排人事,因順自然,按時取物,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原則。推天道以明人事,不僅影響了中國人的政治經濟體系,也影響了中醫及中國人安時處順的人生觀。

在先賢的經濟觀念中,大自然是終極生產力,人類的生產和消費不能超過四季各時節大自然的生產能力。所以要節制資本、節制消費、節制欲望——這是中華禮義文明的核心理念,特別值得窮奢極欲的現代人重視。如果在經濟上忽視這一點,甚至直接從經濟學中排除自然資源有限性觀念,人類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

相對於後來的《月令》,《堯典》對於人事和物候的記述過於簡略,只是說春夏秋冬人民住在什麼地方,鳥獸的變化。其中天文曆法的記載較為詳細,資料價值珍貴。從中我們知道,堯時就有了專門負責觀測天象,制定曆法的官僚系統,當時主要來自羲、和兩個家族。

更為寶貴的是,文中看不到任何占星術的痕跡,這在4000多年前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孔子刪詩書,那種超越時代的偉大人文精神,令人歎為觀止!因為在漢代,人們還習慣於將天象與人事禍福聯繫起來。班昭和馬續作《漢書•天文志》時,對天象與人事的直接聯繫深信不疑,認為二者如聲響與回音、物體與影子一樣不可分割。君主看到不正常的天象,要立刻改正自己可能的錯誤,這樣災禍就會遠離,福氣來臨。文中說:“政失於此,則變見於彼,猶影之象形,響之應聲。是以明君睹之而悟,飭身正事,思其咎謝(認識過錯與謝罪——筆者注),則禍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

早在一萬年前農業社會出現以前,部落儀式的舉行要求確定時間。舊石器時代晚期,世界各地就存在觀測天文、制定曆法的遺跡。農業生產對曆法的精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催生了更為複雜精確的天文觀測。

《史記•曆書》認為黃帝開始“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這是有依據的。四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多處考古遺址,我們都發現了天文觀測的遺跡。2003年發掘的山西省襄汾縣陶寺古觀象臺,竟出現在傳說為堯帝國都的地區!還有學者堅信:“陶寺都邑遺址就是堯都!”

考古學讓我們觸摸歷史——從未遠去的歷史與文明…… 

經文: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尾。

申命羲叔,宅南,曰明都,平秩南,敬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鳥獸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穀。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鳥獸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鳥獸氄毛

帝曰:“諮!汝羲暨和。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咸熙。” 

語譯: 

帝堯命令世代執掌天地之學的羲氏與和氏,敬畏、順應浩天,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推算編訂曆法,嚴肅認真地傳授給萬民,以指導農事工作與生活。

羲氏、和氏分別按照帝堯的安排展開工作。羲仲到東海之濱,具體的觀測地點叫暘穀。恭敬地祭祀日出。他們通過辨別東方天象、觀察天象變化對萬物的作用、調研農事活動,來制定節令,按照節令開展農事。以晝夜時間平分的那一天作為春分,春分之日,南方朱雀七宿在黃昏時分出現於觀測點正南方的天空。於是將晝夜平分和此天象作為春季第二個月的開始。朱雀七宿同時出現的春分作為春季第二個月的開始。春分之後,動物們生機勃發,開始交尾生衍繁殖,農事活動開始進行,這時應該組織農人們到土地上耕種。

羲叔根據帝堯之命,前往南方的交地,具體觀測地點是明都。羲叔辨別太陽向南運行的規律,觀測南部天象,恭敬地主持祭祀。通過測量,發現夏至這天晝最長,夜最短,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火宿在夏至黃昏出現在觀測地點正南方的天空。以此兩個特徵,將夏至確定為夏天第二個月的開始。夏至以後,氣溫升高,降雨增加,鳥獸的羽毛變得稀疏,以散發體內熱量,適應夏季的高溫高濕環境。這時應該組織人們到較高的地方居住,以躲避水患。

和仲根據帝堯的安排,前往西部地區展開工作,具體觀測地點叫昧穀。他們恭敬地祭祀日落。他們觀測太陽向西運動的規律和西部天空的天象,考察秋季萬物成熟的情況。把晝夜相等之日定為秋分,在秋分之日的黃昏,北方玄武七宿的虛宿出現在昧谷正南方向的天空。這兩個特點是確定秋分節氣的標準。從秋分開始,確定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秋季到來,氣溫降低,降雨減少,鳥獸的毛羽美麗旺盛,人們應該從高地到平坦地帶生活,開始採集收穫工作。

和叔按照帝堯之命,前往北部地方,具體觀測地點是幽都。他觀測太陽由南向北運動的規律和天象變化。觀測到冬至這天夜最長,晝最短。冬至之日的黃昏,天象的特點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出現在幽都正南方向的天空。根據這兩個特點將冬至確定為冬季第二個月的開始。這個月天氣寒冷,鳥獸長出柔軟的絨毛以禦寒,人們都要進入室內居住。

羲氏與和氏根據觀測的結果編訂曆法,帝堯對他們說:“羲氏、和氏呀,你們需要注意,陽曆一年是365天,陰曆一年是354天,二者相差11天,三年累積正好差一個月,為調和陽曆和陰曆的時間差,應該設置閏月以確定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四季節氣確定下來,根據節氣確定人們生產生活的具體內容。這樣,就可以規定百官的職守,全面推進各項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