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 2021-12-08
經義: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學人在理解自身政治組織原則和選舉制度方面會產生嚴重的認知障礙。他們習慣於將中國看作西方的對立面,西方民主,中國專制;西方分權,中國集權——中國是西方的負面倒影!
西方文化重視超越世俗的天堂地獄觀念,這種觀念不僅影響了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也影響了其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是一個世俗化文明,以追求社會和諧、萬民幸福為目的,迥異于西方文明漠視世俗,追求天堂永生。於是,中國知識份子乾脆自造了一個與天堂觀念對應的烏托邦——“大同”。
“大同”作為政治經濟學概念出現在《禮記•禮運》,它以夏以前盛世為模範,闡述了中國人基本的政治理念和價值原則,這些價值理念是現世的,不代表未來的理想世界或烏托邦。《禮記•禮運》寫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東周人言“道”,多指治國理政的原則。文中的“大道”,說的是治道,其根本原則就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成為數千年來中國選舉制度的根本原則。如果說西方傳統的民主制度“從眾”,以多數決為基礎。中國傳統選舉制度則“從賢”,以賢能政治為基礎。即使到21世紀的今天,這仍然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參與政治生活、選舉制度的基礎。
在先賢的觀念中,帝堯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君主典範,商代伊尹、周代呂尚則是大臣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典範。只有做到“至公”,才能成就通達無礙的智慧。
本節記述了堯年老選舉繼承人時,任賢不任親,公私分明的高風亮節。他在否定了頑劣的兒子丹朱和傲慢的共工後,在四方諸侯之長的建議下,違心讓鯀治理洪水,參與國政——不是君主獨裁專制,而是賢能共治天下,在堯時代就是這樣。
西漢劉向輯錄的《說苑•至公》指出,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發現舜的才能後,傳位給舜卻不私傳給子孫,離開天子職位如同脫掉鞋子一樣。他如天一樣大公無私,所以受到萬民擁戴,萬世效法。文中說:“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於其子孫也。去天下若遺屣(xǐ,鞋——筆者注),於天下猶然,況其細於天下乎?非帝堯孰能行之?孔子曰:‘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易曰:‘無首,吉。’此蓋人君之至公也。夫以公與天下,其德大矣。推之于此,刑之於彼,萬姓之所戴,後世之所則也。”
作為下級臣子,大公無私體現在處理政事時不考慮個人家事,身處公家不計個人財利,在國法面前即使親人也不袒護,推舉賢能即使仇人也不排斥。忠誠事上,仁心對下,超越黨派,不結黨營私。文中說:“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奉公舉賢則不避仇讎(chóu chóu,仇人——筆者注),忠於事君,仁於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呂是也。故顯名存於今,是之謂公。”
帝堯等聖賢們以無我利他的大願大行治理國家。當人們論及宗教家捨身傳教事蹟時,往往讚歎宗教家們的弘道殉道精神。中國古代聖賢將治國理政作為終身事業,他們在治國理政中所表現出的無我的胸懷、利民的善良和靈活適用的方法,說明他們在人格、智慧和能力上比起宗教家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向還認為,無私正直是人生修養,賢明智慧的基礎,反之,則會陷入愚昧、虛偽之中。文中說:“夫公生明,偏生暗;端愨(duān què,正直誠謹——筆者注)生達,詐偽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惑,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而禹桀之所以分也。”
不難看出,奉公與濟私不僅是判斷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尺規,也是東西方政治文化的分野所在——特別是在將私有制與個人意志(欲望)神聖化的21世紀,西方資本力量過於強大,近乎壟斷西方世界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分裂和失衡。人類何去何從?值得我們深思。
經文:
帝曰:“
帝曰:“疇,諮,
帝曰:“諮!
帝曰:“諮!四岳。朕在位七十載,
語譯:
帝堯歎息說:“羲、和二氏的後代或老或死,誰能根據四時變化,修訂曆法指導人民生產生活呢?現在需要這樣的人才呀!”臣子放齊說:“您的兒子丹朱智慧通達,是擔任天官的合適人選。”帝堯說:“知子莫若父,丹朱言論不符合忠信原則,善於爭辯,不具備擔任此職的基本條件。”
帝堯又歎息說:“誰符合我們選擇接班人的標準,能夠很好的處理政務呢?”臣子驩兜說:“共工很符合標準,他能廣泛地把人民組織起來,在治理水患上取得很大成績。”帝堯說:“共工這個人呢。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謙恭,其實對上天極為輕慢。他不適合作接班人。”
帝堯說:“哎,洪水浩蕩,廣大地區普遍受災。較低的丘陵地帶被淹沒,較高的山嶺為洪水圍困。水勢洶湧,濁浪及天。萬民百姓愁苦哀歎,有誰能使洪水得到治理呢?”四方部落首領一致推薦鯀負責治理洪水。帝堯質疑四岳的推薦:“鯀是違逆乖戾之人,他常常不遵守命令,危害同族之人。”部落首領們說:“我們瞭解的情況與您不同,認為鯀可以擔當治理洪水的工作。還是先讓鯀負責治理洪水吧,不成功再說。”帝堯只得同意部落領袖們的主張,他對鯀說:“鯀,你去負責這項工作吧,要恪盡職守治理洪水。”由於鯀採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九年也沒有成功。
帝堯說:“各位首領呀,我擔任最高領袖一職已經70年了。你們誰能夠將一生奉獻給治國理政事業,接替我呢?”各位首領說:“我們德行能力和帝位不相稱。”帝堯說:“你們可以從基層考察人才,發現賢能者,將其選拔舉薦上來。”各位首領彙報說:“基層有位叫虞舜的人,身處困苦環境,表現卻很賢能。”帝堯說:“虞舜我也有所耳聞,具體情況你們介紹一下吧。”
各位首領詳細介紹虞舜的情況:“其父樂官瞽瞍雖略通音律,其他方面十分無知固執;其母言不忠信;其弟十分傲慢,目中無人。家庭氛圍如此之差,虞舜不僅能與家人們和諧相處,而且引導家人改惡向善。”帝堯說:“我要進一步考察虞舜是否賢能。”
為了選拔繼承人,帝堯決定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虞舜,通過她們瞭解虞舜的品行和能力。在媯水的彎曲處為愛女舉行了婚禮,兩個女兒成為虞舜的妻子。帝堯囑託虞舜說:“你以後要嚴肅謹慎地處理家庭和公共事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