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11-17
经义:
《小雅·鹿鸣之什》中的“雅”,是正的意思,论天子之政治与教化;“什”,指十首诗为一组。《小雅》共七十四篇分七“什”,从《鹿鸣之什》到《甫田之什》均为十篇,《鱼藻之什》有十四篇。
《诗大序》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诗依所述事件之轻重,分为小大二体,《大雅》以彰显盛世为主,篇章恢弘,体现王道之隆盛;《小雅》则述政事之细,较为简约。《小雅》所陈,有饮食宾客,赏劳群臣,燕赐以怀诸侯,征伐以强中国,乐得贤者,养育人才,于天子之政皆小事也。《大雅》所陈,受命作周,代殷继伐,荷先王之福禄,尊祖考以配天,任官用士,泽被昆虫,仁及草木,于天子之政,皆大事也。作者依所述内容定体,大政取《大雅》,小政取《小雅》。体制因政事而立,名称因体制而定,体制不同,雅遂为大小之别。
《小雅·鹿鸣之什》以《鹿鸣》居其首,又被称为《小雅》之始。《鹿鸣之什》自《鹿鸣》至《鱼丽》,共十篇。多作于文王、武王之时,内容先述文王之道治理内政,后言武王之功安定外邦,宴享慰劳嘉宾,亲睦宗族九族。其事虽重要却未达最隆盛,故编入《小雅》,此类篇章记载圣王功业,称为“正雅”。
汉人对于《鹿鸣》是赞美还是讽刺说法不一。《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仁义陵迟,《鹿鸣》刺焉。”清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以为是鲁诗说。
但从《鹿鸣》是宴会时的用诗来看,主旨当为赞美,不是刺诗。孔子说:“于鹿鸣,见君臣之有礼也。”(《孔丛子·记义》)公元前569年,访问晋国的鲁国大夫穆叔曾说:“《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左传·襄公四年》)另外,新出土的《孔子诗论》亦有:“(《鹿鸣》)会以道交,见善而学,终乎不厌人。”可见,美诗之说较符合圣贤本义。
《毛诗序》云:“《鹿鸣》,宴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鹿鸣》这首诗,用于典礼歌咏,以宴饮群臣嘉宾。君王对群臣嘉宾,既设飨礼用酒招待,宴请他们,又将币帛装入筐篚送给他们,通过酬酒和劝食之礼来表达厚意。如是,忠臣嘉宾感戴君王的恩德,都能尽心竭力侍奉君上。这就是在上者厚待在下者,在下者必会回报,上上下下都竭尽诚心,实为美善政治的体现。《毛诗注疏》:“作《鹿鸣》诗者,燕群臣嘉宾也。言人君之于群臣嘉宾,既设飨以饮之,陈馔以食之,又实币帛于筐篚而酬侑之,以行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佩荷恩德,皆得尽其忠诚之心以事上焉。明上隆下报,君臣尽诚,所以为政之美也。”
诗首章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毛亨认为,“呦呦”是鹿鸣声。鹿之所以如此鸣叫,是为了呼唤同伴一起食用野外的艾蒿。鹿发现艾蒿时由衷地欲与同伴分享,召唤同伴共食。诗以此场景来起兴,喻指周文王有美酒佳肴时,内心同样生出真挚的情谊,召集臣属,以飨燕之礼招待他们。君王以诚恳之心召请臣子,臣子接到召请,必皆赴宴。我有贤德的宾客前来,就为他们鼓瑟吹笙,吹奏笙管以助兴,同时准备盛满币帛的筐篚作为赠礼。君王设宴款待,奏乐助兴,馈赠礼品。嘉宾们都亲近爱护君王,都能感受到君王的诚意,愿意献出诚心,将古代先王治国的正道献给君王。《毛诗注疏》:“毛以为,呦呦然为声者,乃是鹿鸣。所以为此声者,鸣而相呼,食野中之苹草。言鹿既得苹草,有恳笃诚实之心发于中,相呼而共食。以兴文王既有酒食,亦有恳笃诚实之心发于中,召其臣下而共行飨燕之礼以致之。王既有恳诚以召臣下,臣下被召,莫不皆来。我有嘉善之宾,则为之鼓其瑟而吹其笙。吹笙之时,鼓其笙中之簧以乐之,又奉筐篚盛币帛于是而行与之。由此燕食以享之,瑟琴以乐之,币帛以将之,故嘉宾皆爱好我,以敬宾如是,乃输诚矣,示我以先王至美之道也。”
最后有必要强调的是,在饮食和所赐礼品的背后,反映出西周中央(王室)掌握先进的食器食品加工技术和纺织技术。诸侯拥护中央,就可以分享这些先进文明成果——这是周人号令天下的物质基础。
经文:
吹笙鼓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
呦呦鹿鸣,食野之
鼓瑟鼓琴,和乐且
语译:
鹿儿呦呦声声鸣,诚意相呼食野苹,我有嘉宾四方客,为之鼓瑟又吹笙。
吹起笙来鼓起簧,币帛满筐来赠予,座中嘉宾喜爱我,先王大道相鼓励。
鹿儿呦呦声声鸣,诚意相呼食野蒿,我有嘉宾四方客,先王德教昭又明。
德教示民民有礼,君子贤人来仿效,我有美酒香又醇,宾主欢宴乐逍遥。
鹿儿呦呦声声鸣,诚意相呼食野芩,我有嘉宾四方客,为之鼓瑟又弹琴。
琴瑟和鸣声相应,开怀畅饮多欢乐,我有美酒香又醇,酬酒宴饮悦客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