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目光远大,所以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国风·豳风·狼跋》)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11-12

经义:

《豳风》七篇,前两篇《七月》《鸱鸮》为周公所作,《七月》述说先王创业艰难,《鸱鸮》言周公救乱之志。后五篇均为周大夫赞美周公之作。《东山》美周公能体恤士兵,《破斧》美周公东征平乱,讨伐四国之恶,《伐柯》和《九罭》均美周公圣德,讽谏朝廷不能明察。

此篇《狼跋》,《毛诗序》云:“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周公目光远大,所以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愠,Yùn,怒,怨恨——笔者注)”,终成一代圣贤。孔子云:“于《狼跋》,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孔丛子·记义》)

《毛诗注疏》解释说,《狼跋》这首诗,是为赞美周公而创作。毛亨认为,周公摄政之时,远有四方诸侯国散布流言,诽谤周公,说他将对年幼的成王不利;近有成王不理解周公的忠心,以为周公确实想篡夺王位。周公进退维谷,最终却能平定四方诸侯之乱,成就周朝的基业,使天下太平,他的圣明也得以彰显。因此周朝大夫创作这首诗,赞美周公虽进退维艰,却始终不失圣德。诗的两章内容,叙述进退两难的境遇。赞美其不失圣德,是这首诗美周公的本意,经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文句。“作《狼跋》诗者,美周公也。毛以为,周公摄政之时,其远则四国流言,谤毁周公,言‘将不利于孺子’;其近则成王不知其心,谓周公实欲篡夺己位。周公进退有难如此,卒诛除四国,成就周道,使天下大平,而圣德著明。故周大夫作此诗,美进退有难而能不失其圣也。经二章,皆言进退有难之事。美其不失圣者,本其美周公之意耳,于经无所当也。”

诗首章云:“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毛亨认为,老狼向前走就会踩到颔下垂着的赘肉,向后退又会被尾巴绊倒,可谓进退两难,但它依然不失威猛,捕杀禽兽。比喻周公摄政时,远处有四国流言,近处有成王不解其志,虽进退维艰,却始终不失圣德,最终成就大业。他之所以在艰难中仍坚持摄政,是为了等待年幼的成王长大成人,具备美好的德行,能穿着庄重的礼服,仪容端正地履行礼法,那时再还政于王。《毛诗注疏》:“毛以为,狼之老者,则颔下垂胡,狼进前则躐其胡,卻退则跲其尾,是进退有难,然犹不失其猛,能杀伤禽兽,以喻周公摄政之时,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其志,进退有难,然犹不失其圣,能成就周道。所以进退有难,而摄此政者,欲待公孙成王长大,有大美之德,能履赤舄几几然,盛服以行礼,然后授之故也。”

对于诗中的“公孙”,郑玄有着不同的解读,他认为脚穿赤舄,步履沉稳的“公孙”,实为周公本人。

《狼跋》为《豳风》的末篇,自《七月》至《狼跋》,内含周公从摄政到归政的全过程。在此期间,周公不计个人得失,心怀天下,东征平叛,制礼作乐,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可谓至圣矣!

《狼跋》是《国风》的终篇。从《关雎》到《狼跋》,十五国风中激荡着的,尽是前跋其胡,后绊其尾的艰难跋涉。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伟大史诗!

经文: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语译:

老狼前行踩下巴,后退又踩长尾巴。亦如周公摄政时,进退两难也威猛。及至成王长成人,衮服盛装有德行,王业功成公还政。

老狼后退绊尾巴,前行又踩肉下巴。亦如周公摄政时,进退两难也威猛。及至成王长成人,品德端正美无瑕,王业功成公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