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11-09
经义:
周朝立国之初政局十分危险。武王伐纣胜利后三年就去世了,即位的成王还是个孩子。各方诸侯多有心怀异志者。在这种情况下,周公不得不承担起领导国家的艰巨历史任务。功高震主,周公的所作所为招来了朝中一些人的猜忌,连成王本人也不能理解他。
如果带重兵东征的周公不能与成王实现“君臣和”,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所以圣贤编诗时,将同一主题的《伐柯》《九罭》放在一起,苦口婆心地告诫后人:只有领导核心团结一心,大局才能稳定。
《毛诗序》云:“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毛诗注疏》解释说,《九罭》这首诗是赞美周公的,周大夫用来讽刺朝廷(指成王及其臣属)不能知人善任。这篇序文与《伐柯》的序文完全相同,可见毛亨也认为这是讽刺周成王的。周公在摄政后东征,经过三年,将叛乱罪人全部擒获。但成王惑于流言,不满周公的做法。周公便暂居东方,等待成王的征召。成王未能醒悟,不愿迎回周公,因此周大夫作此诗来讽谏成王。全诗四章,都在说周公不该留在东方,这就是讽谏成王的内容。“作《九罭》诗者,美周公也。周大夫以刺朝廷之不知也。此序与《伐柯》尽同,则毛亦以为刺成王也。周公既摄政而东征,至三年,罪人尽得。但成王惑于流言,不悦周公所为。周公且止东方,以待成王之召。成王未悟,不欲迎之,故周大夫作此诗以刺王。经四章,皆言周公不宜在东,是刺王之事。”
诗首章云:“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毛亨认为,细网眼的渔网捕到了鳟鱼、鲂鱼这类大鱼,以此大鱼困于小网作比喻,说明周公这样的圣人滞留东方小邑实属不妥,成王为何不早日迎回?若成王迎接周公,理当身着衮衣绣裳郑重前往——这是讽刺成王不识圣贤,敦促其以重礼相迎。郑玄则认为,设置九罭渔网捕获鳟鲂,喻示渔猎需用合适的工具,引申为迎接周公这等大贤必须使用尊崇的礼节。若成王面见周公,就当郑重穿戴衮衣绣裳亲往迎候。《毛诗注疏》:“毛以为,九罭之中,鱼乃是鳟也、鲂也。鳟、鲂是大鱼,处九罭之小网,非其宜,以兴周公是圣人,处东方之小邑,亦非其宜,王何以不早迎之乎?我成王若见是子周公,当以衮衣绣裳往见之。刺王不知,欲使王重礼见之。郑以为,设九罭之网,得鳟、鲂之鱼,言取物各有其器,以喻用尊重之大礼,迎周公之大人,是拟人各有其伦。尊重之礼,正谓上公之服。王若见是子周公,当以衮衣绣裳往迎之。”
诗以九罭起兴,细网本为捕小鱼,怎么可以捕鳟鲂?鸿鹄本为高飞之鸟,怎么可以循渚陆而低翔?周公乃世之圣贤,怎么可以滞留于东方小邑?但当时的成王尚被流言所惑,恐周公将对他不利,因而迟迟不愿迎周公还朝。周大夫见此情景,内心焦急,他们期待成王早日悔悟,以衮衣绣裳的隆重礼仪来迎回周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央政府——朝廷的团结一心。
经文:
鸿飞遵
是
语译:
细网来捕大鳟鲂,大鱼困入小渔网,周公未归留东方,我王若来迎周公,当着衮衣和绣裳。
鸿鹄沿着沙洲飞,周公何故留东方?只因成王未迎归,公若归来无居处,暂居东方待亲迎。
鸿鹄沿着陆地飞,周公何故留东方?只因成王未迎归,公若返回无居处,暂居两日待亲迎。
衮衣绣裳来亲迎,莫怪成王惑流言,但请周公归朝廷,若我周公不归来,我的内心多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