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少牢馈食礼》经义

发布时间: 2025-11-08

少牢馈食礼,是诸侯的卿大夫每逢岁时在祖庙祭祀祖先的礼仪,在五礼中属吉礼。古代祭祀之前,先要将选定的祭牲系在“牢”中刍养,牢是关养牲畜的圈栏,因此祭牲称“牢”。一羊、一豕为“少牢”,是卿大夫用牲的规格,以区别于天子、诸侯用的“太牢”:一牛、一羊、一豕。诸侯之卿为上大夫,诸侯之大夫为下大夫,两者的祭祀虽都用少牢,但有傧尸与不傧尸的区别。少牢馈食礼的仪节较特牲馈食礼更多,为避免篇幅过长,汉代传礼者将文本一分二,本篇讲述祭前准备和正祭之事,正祭之后被截入下篇,称《有司彻》。

为什么祭祖祢之礼以馈食为主并用尸代替死者受祭?如果把馈食礼的主要过程及其祭品和乡饮酒礼、燕礼做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在形式上极为相似,这种形式上的相似性实际上是让死者受到与生前相似的待遇,体现了祭礼“事死如事生”的精神。以尸受祭,更使行祭者产生直面祖祢的感觉。在祭礼的始终,都贯穿着行祭者的虔诚与忠敬。《礼记•祭统》说:“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也就是说,贤者的祭祀,要表达自心的诚信和忠敬,献上祭品,依礼而行,用乐使其安宁,参照四时的变化,只是洁净地奉献而已,不要求受祭者保佑赐福,这才是孝子进行祭祀时的心情。《祭统》又说,祭礼并非外界有什么东西强迫你这样做,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春夏秋冬,时序推移,人们感物伤时,触景生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逝去的亲人,这种感情通过祭之以礼表达出来,因此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祭礼的意义。在祭礼中向逝者表达诚信与忠敬而不求其为,这是孝子面对祖祢时应有的态度,也是周代礼制中一以贯之的准则。

祭礼和丧礼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表现在各种祭奠死者的仪式中。人们用适当的仪式和奉献物寄托对逝者的思念,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不加限制地铺张浪费,或者向逝者祈求福佑,那就失去了祭祀的意义而变成一种庸俗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