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10-29
经义:
豳(bīn),国名,《禹贡》所载雍州岐山之北,陕西省邠州、三水一带。当虞夏之际,周的始祖后稷被封于邰(tái)地,后其子不窋(zhú)失去官位,流落于戎狄之间,至不窋之孙公刘,复修后稷之业,民众富庶,乃勘察地形,于豳谷建国,周朝之兴自此始。
至商末,周族第十世君主古公亶父率族人徙居岐山之阳,第十二世西伯(周文王)至第十三世武王伐纣克商,遂有天下。武王崩后,成王年幼继位,周公以冢宰摄政。时流言四起,周公为避嫌,出居东都两年。在此期间,周公心系国家大业,其发展经济、富强国家的心与昔年公刘、太王在豳地时相映,故作《七月》一诗,以述己志。
同《尚书·周书》一样,《诗经》也特别重视为周朝奠定诸项制度的周公。《豳风》编于十二国风变风之后,不与诸侯并论,是因为周公的德政盛于诸侯。《豳风》共七篇,周公于摄政元年作《七月》。居东二年后,周公平管、蔡之乱,乃作《鸱鸮》一诗。及至三年东征而归,大夫赞美其成功归来,遂作《东山》。周大夫又作《破斧》《伐柯》《九罭》,既赞美周公,又追恶管、蔡、商、奄四国破毁礼制,讽刺成王未能早迎周公。终篇《狼跋》,复赞美周公。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他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后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摄政当国,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后来,管叔、蔡叔、武庚等果然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于是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
《七月》为《豳风》首篇,《毛诗序》云:“《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七月》这首诗,陈述周朝先公公刘、太王等教化百姓的功绩,而这正是周王业的奠基。毛亨以为,周公在遭遇管叔、蔡叔流言中伤之后,出兵东征讨伐他们。他心忧王业将毁,所以陈述其始祖后稷及后来移居豳地的先公们,是如何通过施行教化,最终奠定这周族大业的艰难历程。先公们当年虽处困境,仍能勤行教化;而今周公身处危局,亦愿努力勤修德政。故陈述先公的事迹,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毛诗注疏》:“作《七月》诗者,陈先公之风化,是王家之基业也。毛以为,周公遭管、蔡流言之变,举兵而东伐之。忧此王业之将坏,故陈后稷及居豳地之先公,其风化之所由,缘致此王业之艰难之事。先公遭难,乃能勤行风化,己今遭难,亦欲勤修德教,所以陈此先公之事,将以比序己志。”
《毛诗注疏》指出,首章首先点明百姓以衣食为最迫切之需要,其余各章均由此展开。就百姓需求而言,粮食比穿衣更为急需,因此先陈述耕田之事。但耕种和收获需历时一年,要依时序进行才能有所收获,非短期内能完成。穿衣则不同,它主要用于御寒,也须及时置办,所以才有“蚕月条桑”“八月载绩”,也就是三月修剪桑树,八月纺绩织布。如错过时令,则寒时无衣可穿,其事成否,系于一时。由于穿衣的需求更紧迫,所以首章前六句先陈述制衣之急务。“三之日”以下的五句,则陈述人们以粮食为急务,因此讲述了百姓耕作,南亩送饭之事。
人们制作衣服,以丝绸为先,所以第二章讲述女功之始——养蚕之事。同一章中两次提到“春日”,是因为本章先讲执筐养蚕,进而谈及女子因感触外物而心生悲伤,而这种悲伤情绪发生在蚕刚孵化时,若将它放在采桑后描述,就显得顺序颠倒,所以重新从春日采摘白蒿说起,记录悲伤情绪发生的时节,因此再次提到“春日”。制衣所用的材料,不是丝就是麻。春天养蚕之后,秋天应当纺丝织帛,染成黑红色或黄色,才能做成衣服,所以第三章又陈述女子劳作从开始到完成的全过程。
第三章已经讲了丝麻制衣,这是女子的主要工作。第四章陈述女功的辅助工作——猎取兽皮制作裘衣,以补充布帛的不足。冬季虽然备好了衣裳,但还应入室避寒,所以第五章讲天气逐渐变冷,还要修屋塞洞。女子制衣之事完毕后,转而讲述男女饮食之事。黍、稷、麻、麦是男耕的主要作物,所以第六章先陈述男耕的辅助工作,第七章则讲男耕的主要农事。首章已经提及耕田之事,所以第七章只讲收获之事,以此与首章相呼应。
衣食都已齐备,末章才讲述藏冰备暑及饮酒共乐之事,体现了先公体恤百姓。周公这是用来类比自己的志向,表明自己忧民忧国之心也和周代先公一样。百姓的根本需求在于温饱,全诗八章内容都围绕着穿衣饮食展开。首章是总纲,其余各章加以展开。首章前六句说寒冷时需要衣服,所以第二、三章详细讲述养蚕、纺绩、制衣之事来呼应。首章后五句说耕种粮食的开端,第七章用整治场院、收纳谷物等农事来补充。
末章讲述宴饮之礼,单独提到“九月肃霜”,是因为宴饮之礼须在农闲时举行,所以说“肃霜”“涤场”,以表明农事已全部结束。
对于本诗写作风格,《毛诗注疏》认为,其他诗篇没有一篇之内兼备风、雅、颂三体的,而唯独此篇兼有三体。这是因为《周南》《召南》陈述王道教化的基础,尚未达到雅颂所代表的功业成就,故仅为风;《鹿鸣》记述宴享犒劳征伐之事,《文王》宣扬祖先受天命之德政,虽属天子政教,但未至功德大盛之境,故仅为雅;天下太平功业成就祭告神灵时,方称为颂。如此则初始为风,中期为雅,完成为颂,根据事业的不同阶段分为三段。周公陈述豳公教化的过程,同样贯穿始终:记述政教初始阶段即为豳风,记述政教发展阶段即为豳雅,记述政教完成阶段即为豳颂,因此这一篇之中兼备风、雅、颂三体,是为了说明豳公的教化能够成就王业的缘故。“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周》《召》陈王化之基,未有雅、颂成功,故为风也。《鹿鸣》陈燕劳伐事之事,《文王》陈祖考天命之美,虽是天子之政,未得功成道洽,故为雅。天下太平,成功告神,然后谓之为颂。然则始为风,中为雅,成为颂,言其自始至成,别故为三体。周公陈豳公之教,亦自始至成。述其政教之始则为豳风,述其政教之中则为豳雅,述其政教之成则为豳颂,故今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也。言此豳公之教,能使王业成功故也。”
难怪孔子总结说:“于《七月》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孔丛子·记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公不忘先公创业的艰难,这才是他能带领国家走出危局,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的关键啊!
经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流火,八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九月筑
二之日凿冰
语译:
七月火星偏向西,九月里来授冬衣。十一月里寒风起,十二月里寒气袭。如果没有缝好衣,如何才能过冬季?正月里来修农具,二月我要忙下地。还有妻子和儿女,送饭到我南亩去,田官见此多欢喜。
七月火星偏向西,九月里来发冬衣。春天太阳暖洋洋,黄莺枝头把歌唱。姑娘提着深竹筐,走在墙外小路上,她来采摘柔嫩桑。春日悠悠日渐长,采蒿女子多又忙。姑娘感春心悲伤,待与公子同来往。
七月火星偏西方,八月里来割芦苇。三月养蚕修桑枝,拿起斧头拿起斨。长条高枝砍下来,拉着短枝采嫩桑。七月伯劳鸣粗犷,八月纺麻织布忙。染成黑色染成黄,我染红色最鲜亮,来为公子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子,五月里来蝉鸣唱。八月庄稼收割忙,十月木叶随风落。十一月来去打貉,又取狐皮待敛革,好给公子做衣裳。十二月君民同猎,打猎教习练武忙。猎到小猪来私享,大猪送到公府上。
五月蚱蜢动股响,六月莎鸡振翅膀。七月蟋蟀野外鸣,八月天凉檐下藏。九月跳进屋里来,十月到我床下方。熏出老鼠堵鼠洞,塞好北窗涂荆户。收拾好后喊妻儿,新年将至要改岁,天寒就到屋里住。
六月郁李葡萄熟,七月煮食葵和豆。八月树下打枣忙,十月收获稻米香。酿成春酒众人尝,美酒佐餐寿且康。七月瓜熟真是香,八月葫芦摘下秧,九月麻熟拾子尝。又采苦菜又伐薪,农夫辛苦度时光。
九月里来筑谷场,十月粮食收进仓。黍子谷子和高粱,粟米豆麦都收藏。感叹农夫真是忙,地里庄稼都收好,又到宫室里面忙。白天外出割茅草,夜里熬夜搓绳索。又要上屋修野庐,开春无事好种粮。
腊月冲冲凿冰忙,正月送往冰窖藏。二月开冰行祭礼,献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露水结为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樽米酒捧上来,又备大羊和小羊。众人依序进公堂,牛角酒杯举起来,共祝豳公寿无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