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有家者,最忌没有长远方略(《国风·曹风·蜉蝣》)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10-16

经义:

周武王统一天下后,将其同母弟叔振铎封于曹。曹位于兖州陶丘以北,即今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定陶、曹县一带。其处诸侯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周时,曹国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并与晋、鲁、卫、蔡等同列“十二诸侯”。及至春秋,曹国国力日渐衰微。在晋楚争霸之中,曹国沦为弱小的受害者。尤其是与邻国宋国关系的恶化,成为曹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导火索。曹伯阳继位后,妄想称霸中原,却在公元前487年被宋景公所灭。曹国自前1122年立国至前487年灭亡,共历二十六代国君,享国六百三十六年。

《蜉蝣》是《曹风》的首篇,其为讽刺昭公之诗。昭公是曹国第十五任君主,曹釐公之子,在位九年(公元前662-公元前653年)。《毛诗序》云:“《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蜉蝣》这首诗,旨在讽刺奢侈之风。曹昭公统治的疆域狭小,又受大国的胁迫挤压,加之缺乏治国安邦之策以自保,却崇尚奢侈并重用奸佞小人,致使国家危在旦夕,君主即将失去立身之所。因此,心怀家国的君子忧思深重,作诗以讽谏。《毛诗注疏》:“作《蜉蝣》诗者,刺奢也。昭公之国既小,而迫胁于大国之间,又无治国之法以自保守,好为奢侈而任用小人,国家危亡无日,君将无所依焉,故君子忧而刺之也。”

于大争之世,能够成为强国,除了治理水平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版图、资源和人口。如果版图狭小,资源匮乏,人口规模有限,想成为强国而不亡,基本没有可能,诗人于深深的忧虑之中也有着深深的无奈。

诗首章云:“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宋代学者李仲蒙云:“触物以起情谓之兴。”(胡寅《斐然集》卷一八《致李叔易书》)本诗以蜉蝣之翼起兴,暗喻昭公君臣“衣裳楚楚”。蜉蝣这种小虫,朝生暮死,浑然不知死亡迫近,仍要振翅梳羽,精心修饰,以此象征昭公朝堂上充斥的小人,全然不觉国家濒临危亡,犹自整理冠服追求表面光鲜。国君既重用小人,又如此奢靡无度,必将走向覆灭。诗人不禁慨叹:我内心为此深怀忧虑啊!若国家真的灭亡,我们的君主又将归于何处?《毛诗注疏》:“言蜉蝣之虫,有此羽翼,以兴昭公君臣有此衣裳楚楚也。蜉蝣之小虫,朝生夕死,不知己之性命死亡在近,有此羽翼以自修饰,以兴昭公之朝廷皆小人,不知国将迫胁,死亡无日,犹整饰此衣裳以自修絜。君任小人,又奢如是,故将灭亡。诗人之言,我心绪为之忧矣。此国若亡,于我君之身当何所归处乎?”

有国有家者,最忌没有长远进取方略,整日自吹自擂,妄称天下第一。今天,我们对这些人必须警惕,因为他们常常高举爱国旗帜煽动普通民众的情绪,而对于真正的治国理政之道则毫不关心。身处21世纪,面对人类文明形态的革命,如果我们信任这种人,结果必将如曹昭公一样,于国家危亡之际重用群小,沉溺自我感觉之良好。亦如蜉蝣,朝生而来,不知暮死将至!

经文: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

语译:

蜉蝣轻羽舞翩翩,犹如君臣衣着鲜,朝生暮死全不觉。我心忧愁又伤感,国亡我君归何处?

蜉蝣轻羽舞飘飘,犹如君臣多华服,朝生夕死也不觉。我心忧愁又悲伤,国亡我君归何方?

蜉蝣破穴化羽来,犹如我君衣如雪,朝生夕死浑不觉。我心忧愁又悲伤,国亡我君托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