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隘民族主义对国家的危害很大(《逸周书·铨法》)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5-09-23

经义:

《周书序》说,养成习惯就会被视为常态,这方面不能不谨慎,因此作了《铨法》。“积习生常,不可不慎,作《铨法》。”

然而通观简短的全文,只是谈用人之道,与序文大相径庭,所以清代学人多认为此篇残缺。唐大沛云:“此篇残缺不全,仅存此数句,然已得其大要矣。”(牛鸿恩:《新译<逸周书>》,台湾三民书局2015年版,第717页。)

潘振云:“铨,衡也,谓衡量人才也。《唐六典》有‘三铨’,其原盖出于此。《武纪》既陈,用人尤重,故次之以《铨法》。”(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7页。)细致考察唐代的“三铨”,实际指选举文武官吏的分工,由吏部和兵部之尚书、侍郎分掌其事。尚书为尚书铨,掌五品至七品之选;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掌八品、九品之选,合称三铨。其后皆归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新唐书·选举志下》:“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以三铨分其选:一曰尚书铨,二曰中铨,三曰东铨。”所以我们很难说《唐六典》中所记‘三铨’之法出于本篇。

尽管《铨法》简短,但其中谈及的衡量人才之法仍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三不近”。

几乎人人都喜欢他者的认同与夸赞,近些年一些人抓住这一点大搞狭隘民族主义。他们表面上是爱国主义,实际是对国家的危害很大,可偏偏有人亲近他们,这就是典型的“听谀自欺”。

不是自由主义者常说中国百事不如人吗,这些人就站在左派立场上,以讲坏“西方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为能事,甚至胡说什么“中国农民工的盒饭比国外中产阶级都吃得好”。他们的骗人逻辑大体是这样的:我从西方来,所以我了解西方;我说西方坏,西方就真坏。我说中国好,中国就真好——这些人凭这种媚臣逻辑,扰得我们的社会“周天寒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我们不能否定。比如孔子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孟子在谈到孔子“圣之时”者的人生境界时,曾提到孔子对祖国的深深依恋之情。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把米淘完,就匆匆离开了。离开鲁国的时候,他说,我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的方式啊——孔子应该迅速离开就迅速离开,应该长久居住就长久居住;应该不做官就不做官,应该出来做官就出来做官。这就是孔子。《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接淅,淅,音xī,淘米。意为手捧淘湿的米——笔者注)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但孔子不是狭隘的“鲁国主义者”,他梦寐以求的是周公制礼作乐,他要建立大一统的天下秩序,那是人类持久和平和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如果我们盲目学习西方右派势力,人家搞“美国第一”,我们就搞“中国第一”。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内是对“人文化成”的天下中国的分裂,对外只会自我孤立,让更多的人反对中华文明形态——这是极其危险的,善良的国人,警惕这些海外归来的左翼骗子啊!

经文:

有三不远,有三不近,有三不畜

敬谋,祗德,亲同:三不远也。

听谗自乱,听谀自欺,近憝自恶:三不近也。

如有忠言,竭亲以为信有如同好,以谋易寇;有如同恶,合计掬虑,虑泄事败:是谓好害,三不畜也。

语译:

用人之道,有三不疏远,三不亲近,三不留用。

敬重智谋之士,尊崇有德行之人,亲近同道之友:这三类人不可疏远。

听信谗言会自乱阵脚,听信谀辞会自我蒙蔽,亲近奸邪会自招罪恶:这三类人不可亲近。

看似秉公直言,实则极力讨好以博取信任;假装志趣相投,实则套取情报以勾结外敌;表面同仇敌忾,积极出谋献策,实则泄露机密以破坏大事:此即伪善之害,这三类人不可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