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9-21
经义:
据北魏郦道元(470年-527年)《水经注·渠水》,陈之东门内有池,池水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许步,水特别清洁且不耗竭,不生鱼草。水中有故台,《诗》所谓《东门之池》也。由此推测,在1500年前,“东门之池”的遗迹尚在。《毛诗传》云:“池,城池也。”将池理解为城池,即护城河。护城河当然在城外,临近城墙。而郦道元所说的“东门之池”指陈国都城东门内的天然池塘。
这个池到底在东门内还是门外呢?或因郦道元时代,东门变迁,池入城内亦未可知。
《陈风》中以“门”为题的诗有五首,分别为《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以“东门”为题的诗有三首,分别为《东门之枌》《东门之池》《东门之杨》。无论是“门”还是“东门”,都隐含着诗人对陈国处境的担忧,意在为国家寻找出路。
《毛诗注疏·陈谱》云:“《衡门》云‘诱僖公’,《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从上明之,亦僖公诗也。”《毛诗序》云:“刺时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贤女以配君子也。”《毛诗注疏》解释说:此诗实际是讽刺国君,却说讽刺时政,是因为国君的言行影响教化,致使社会风气荒淫,因此以“刺时”来扩大讽刺范围。诗人想要把贤女配给君主,却称君主为“君子”,是由于古时妻子称丈夫为君子,且“君子”一词上下位者通用,这里从贤女的角度来行文,所以称‘以配君子’。全诗三章,都是渴求贤女之事。诗人痛恨国君淫乱昏庸,因此一咏三叹,表达渴求贤女之意。“此实刺君,而云刺时者,由君所化,使时世皆淫,故言‘刺时’以广之。欲以配君,而谓之君子者,妻谓夫为君子,上下通称。据贤女为文,故称‘以配君子’。经三章,皆思得贤女之事。疾其君之淫昏,序其思贤女之意耳。”
诗首章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外的池水可浸软苎麻,使其能纺织成衣,是以池水沤麻比喻贤女子能辅助君子(君主),帮助他修明政教成就德化。诗人既已表达渴求贤女之意,再赞颂贤女之德。那位贤淑女子,确实可以和国君相和歌咏。因为国君淫昏之故,想求得贤女相配,与其对歌感化,引导国君向善。《毛诗注疏》:“东门之外有池水,此水可以沤柔麻草,使可缉绩(缉绩,jī jì,意为纺织——笔者注)以作衣服,以兴贞贤之善女,此女可以柔顺君子,使可修政以成德教。既已思得贤女,又述彼之贤女。言彼美善之贤姬,实可与君对偶而歌也。以君淫昏,故思得贤女配之,与之对偶而歌,冀其切化,使君为善。”
前篇《衡门》为“诱僖公”之词,此诱为引导、扶持之意,谁来劝勉君主呢?此篇《东门之池》给出了答案。麻虽坚硬,池水可使之柔顺,世间贞贤的女子定能辅助君主增进德行。因此,诗人希望有这样一位贤淑的女子,可以与君唱和,对谈,以和风细雨的方式感化人君,从而远离淫昏,修明政教。
在《东门之池》的悠悠乐声中,我们亦可以听到《关雎》之声,乐得贤淑之女以配君子——俗语说“家有贤妻,不生横事,”这里我们也可以说,“家里有贤妻,内外皆兴旺。”
经文:
东门之
东门之池,可以沤
东门之池,可以沤
语译:
东门之外有池塘,可以沤软麻和草,然后纺织做衣裳。那位贤德好女子,可以和她相对唱,声歌相和感我君。
东门之外有池塘,可以沤软苎麻草,然后纺线做新装。那位贤德好女子,可以相见又相谈,陈说善恶劝君好。
东门之外有池塘,可以沤软大菅草,然后编织做原料。那位贤德好女子,可以相见说善道,声气相感戒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