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9-18
经义:
《毛诗序》云:“《衡门》,诱僖公也。愿而无立志,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陈僖公为陈国第七位国君,幽公之子,公元前831年至前796年在位,长达36年。
《毛诗注疏》解释说,《衡门》这首诗,是为了劝勉陈僖公。僖公谨慎善良,却没有自立奋进的远大志向,国人因此创作这首《衡门》,劝导君主,激励他自强不息,践行正道,振兴国家。“作《衡门》诗者,诱僖公也。以僖公悫愿(悫愿,què yuàn,谨慎善良——笔者注)而无自立之志,故国人作是《衡门》之诗,以诱导扶持其君,诱使自强行道,令兴国致理也。”
诗首章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贤者身处简陋的横木门下,仍可以安居游息,诗以此起兴,喻指虽处小国寡民之地,依然能够振兴国家、实现太平。贤明的人不会因衡门简陋就不在其下栖身游息,喻指君主不能因国家弱小就不去振兴政教。君主怎能不励精图治呢?看那泌水奔流,浩瀚宽广,君主可以乐享道义而忘却饥饿。为何?泌水本是泉水,细流不绝,终成浩大之势,何况君主怎能不增进德行?积累微小之善以成宏大功德,乐道忘饥,这是劝勉、扶持君主的话。《毛诗注疏》:“虽浅陋衡门之下,犹可以栖迟游息,以兴虽地狭小国之中,犹可以兴治致政。然贤者不以衡门之浅陋则不游息于其下,以喻人君不可以国小则不兴治致政,君何以不兴治致政乎?观泌水之流,洋洋广大,君可以乐道忘饥。何则?泌者,泉水涓流不已,乃至广大,况人君宁不进德,积小成大,乐道忘饥乎?此是诱掖之辞。”
陈国只有十四个城邑,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人口少,没有战略纵深,处四战之地,与鲁、齐、秦、楚等大国相邻。春秋中期,诸侯虎争,大国环伺之下的陈国将何去何从?诗人深感此时的陈国如衡门之下的陋室,僖公谨慎善良,可面对陈国的现状却无所作为。所以诗人希望僖公立志在乱世之中进取,振兴陈国。
以“文学”知名的子夏曾引《衡门》首章形容“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乐道忘饥的生命境界。积小善成大德方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不仅对一国元首是这样,对于我们普通人也是这样。
据说,有一次子夏读完了《诗经》,孔子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推崇《诗经》呢?”子夏回答:“《诗经》里面所说的,就像太阳和月亮那样光明灿烂,就像星辰交错运行那样显明,从尧舜之道一直讲到夏商周三代君王的治道,这些我都不敢忘记。哪怕居住在简陋的地方,弹起琴来,歌唱古代圣王的诗歌,有人的时候会快乐,没有人的时候也会快乐,简直到了努力学习忘了吃饭的境地。《韩诗外传·卷二》:“子夏读《诗》已毕。夫子问曰:‘尔亦何大于《诗》矣?’子夏对曰:‘《诗》之于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弟子不敢忘。虽居蓬户之中,弹琴以咏先王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亦可发愤忘食矣。《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夫子造然(造然,突然——笔者注)变容曰:‘嘻!吾子始可以言《诗》已矣!’”
经文:
岂其食鱼,必河之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语译:
横木为门虽简陋,贤者悠游自安居。泌水洋洋起于微,安贫乐道以忘饥,君主增德当自强。
难道想要食鲜鱼,必得黄河之鲂鱼?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要娶齐姜女?娶妻贤淑即可矣。
难道想要食鲜鱼,必得黄河之鲤鱼?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要娶宋国女?选臣忠孝即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