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9-10
经义:
史载,晋献公与齐姜私通,生下秦穆公夫人和太子申生。后又娶戎族二女,大戎狐姬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小戎子生夷吾。也就是说,秦康公的母亲是晋文公的异母姐姐。后来,骊姬诬陷申生致其自杀,又诬陷两位公子说“他们都知道阴谋”,于是重耳逃往蒲城,夷吾逃往屈邑。晋献公派寺人披攻打蒲城,重耳只好逃往翟国。这就是文公遭遇的骊姬之难。后来重耳的流亡之路充满了艰辛与磨难。他曾在多个国家间辗转,求助于各地的诸侯,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这就是《渭阳》一诗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636年,文公归国之时,康公贤明的母亲秦穆公夫人已死。所以时为太子的康公送舅舅返国路过渭水北岸,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送舅之情与思母之心交织在一起,深入骨髓,后来就作了此诗。《毛诗序》云:“《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也。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
《毛诗注疏》解释说,《渭阳》这首诗,是秦康公思念母亲之作。康公之母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曾遭遇骊姬之难,流亡在外尚未回国时,康公之母(秦穆公夫人)就去世了。后来秦穆公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当时康公作为太子,在渭水北岸为舅舅文公送行,因思念已故的母亲,觉得见到舅舅就如同母亲在世一样。等到康公即位后,追忆往事而创作了这首诗。“作《渭阳》诗者,言康公念母也。康公思其母,自作此诗。秦康公之母,是晋献公之女。文公者,献公之子,康公之舅。献公嬖丽姬,谮文公,献公欲杀之。文公遭此丽姬之难,奔,未得反国,而康公母秦姬已卒。及穆公纳文公为晋君,于是康公为太子,赠送文公至于渭水之阳,思念母之不见,舅归也,康公见其舅氏,如似母之存焉,于是之时,思慕深极。及其即位为君,思本送舅时事,而作是《渭阳》之诗。”
《秦风》尚武,诗中常有车马邻邻之声。而此篇《渭阳》,却是这金戈铁马中的一缕悠悠别情,在《秦风》中格外显眼。当初康公送别重耳时,重耳要面对晋国的动乱,晋怀公(晋惠公之子)的阻拦,回国登位之途不会一帆风顺。康公送舅时内心不无忧虑,待他即位秦君后作《渭阳》一诗,再度回首往事,其内心不止是别情悠悠,更有对秦晋修好的愿望。
本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以至于“渭阳”成为送别的象征。《渭阳》一诗也被清代学者方玉润称为“后世送别之祖”。(《诗经原始·卷七》)程俊英、蒋见元写道:“此诗方玉润评为‘诗格老当,情致缠绵,为后世送别之祖,令人想见携手河梁时也。’的确,二章‘悠悠我思’二句,置于送别的氛围中,更显得情真意挚。往复读之,悱恻动人,体现出作者的无限情怀。杜甫诗:‘寒空巫峡曙,落日渭阳情。’储光羲诗:‘停车渭阳暮,望望入秦京。’杜牧诗:‘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都用此诗典故。”(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383页)
经文:
我送舅氏,
语译:
我送舅舅回晋国,送他送到渭水阳。什么礼物送我舅?路车尊贵四马黄。
我送舅舅回晋国,思绪悠悠念慈母。什么礼物送我舅?美玉雍容杂佩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