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9-10
经义:
建中立极,政治重心的稳定是社会秩序的基础。西周时期天下文武之事皆一统于周天子,社会整体上处于统一和平的盛世。孔子总结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失序。诸侯互相攻伐,百姓流离失所,所以诗人借周天子兴师,百姓同仇敌忾,反讽秦康公(公元前620-公元前609年在位)穷兵黩武,与百姓离心离德。这告诉我们:维护统一和平的战争方能取得百姓的真心拥护——古今中西同理。
《毛诗序》云:“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秦康公于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十一年去世。据《春秋》所记,鲁文公七年,晋国与秦国在令狐交战;十年,秦康公攻打晋国;十二年,晋秦两国在河曲交战;十六年,楚国与秦国联合灭亡庸国——难怪秦人称康公好战。
秦穆公称霸西戎后,秦国西北扩张获得成功。康公时期则将兵锋转移到东部的晋国。西戎文明程度低于秦国,战斗力不强,所以穆公对西戎用兵较顺利,伤亡较少,从军官到士兵因军功获得奖赏十分普遍。康公战略转移,晋国的文明程度与秦国不相上下,军队战斗力强。所以康公时期对晋战争中伤亡较大。再加上康公在后勤供应、战争动员上准备不足,没有针对晋国军队特点进行相应的战略战术调整,所以对晋战争远不如穆公称霸西戎顺利。对外用兵的不顺利转化为秦国的内部矛盾,康公成为矛盾的焦点,故讽刺康公成为秦风中的题材之一。
诗首章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古人朋友之间常说:“我怎会说你没有衣服?我愿与你共享战袍。”朋友间同心共愿,故能结成深厚情谊。以此起兴,比喻贤明君主能与百姓同心共愿,百姓甘愿为之效死。当天子要求出兵征战之时,百姓皆互相激励:“整备我的戈矛,与你并肩作战,共赴仇敌。”正因为天子与百姓同心,百姓才自愿追随征伐。如今秦康公不与百姓同心,并非奉王命出征,一味嗜好攻伐,致使百姓怨愤。《诗经注疏》:“古之朋友相谓云:我岂曰子无衣乎?我冀欲与子同袍。朋友同欲如是,故朋友成其恩好,以兴明君能与百姓同欲,故百姓乐致其死。至于王家于是兴师之时,百姓皆自相谓:修我戈矛,与子同为仇匹,而往征之。由上与百姓同欲,故百姓乐从征伐。今康公不与百姓同欲,非王兴师,而自好攻战,故百姓怨也。”
秦人好战,《秦风》多铿锵兵甲之声。前如《小戎》一篇,便是赞美秦襄公的文治武功。襄公为天子守边,多年征伐西戎,百姓无怨,上下同欲。今康公忘父业,弃用贤臣,连年征伐中原强国,致使国力大耗、民不堪命。秦人因而作《无衣》讥之,真正的贤明之君,必与百姓同心同欲、共苦同甘。唯有如此,百姓才愿与君“同袍”,共赴沙场、并肩作战。
经文:
岂曰无衣?与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
岂曰无衣?与子同
语译:
谁说我们没战袍?我愿与你共战袍。天子发令征战时,修整我那戈与矛,并肩作战共仇敌。
谁说我们没战衣?我愿与你共战衣。天子发令征战时,修整我那矛与戟,并肩作战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战裙?我愿与你共战裙。天子发令征战时,修整铠甲和兵器,并肩作战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