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事文而和,外事武而义(《逸周书·武纪》)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发布时间: 2025-09-04

经义:

中国人早在数千年前就有明确的“地球村意识”,认为“王者无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西周,包括夷狄在内的外族皆受强大中央政府的节制。根据与中央距离的远近,又可分为内、外——内事及外事;所以尽管本文专讲对外的军事,仍然要提及内事,其基本原则就是:内事文而和,外事武而义。

据《周书序》,武事用以平定祸乱,若非正直有理则难以取胜,因此作了《武纪》。“武以靖乱,非直不克,作《武纪》。”

中国古典外事理论强调“先内后外”“先文后武”,“内事文而和”就是说对内兴文教而协四方,只有内部和谐统一,才能够守卫则坚不可摧,攻战则克敌制胜。这首先要求国家重视天道礼法,所以《武纪》最后强调:其刑罚谨慎而威严,其执政正直而公平。以礼义为根本,依时节而劳作,申法度正纲纪,遵律令为守则,树仁德成教化——此乃治国用兵之道。“其形(形,通刑——笔者注)慎而杀,其政直而公。本之以礼,动之以时,正之以度,师之以法,成之以仁,此之道也。”

《管子·七法》是一篇重要的兵学文献,谈到“内事文而和”,战士没有离开边境而获胜的八个前提时指出:治国用兵的方法,首先要注意积聚财富,从而使财富的数量无可抗衡、天下无敌;拣选工匠,考核其技能,从而使工匠的技术无可抗衡、天下无敌;制造武器装备,从而使武器皆无可抗衡、天下无敌;选拔士卒,从而使士兵的素质无可抗衡、天下无敌;重视军队的管理教育,从而使教化水平无可抗衡、天下无敌;抓紧军事训练,从而使训练工作无可抗衡、无敌于天下;调查各国军事情况,掌握各国情报信息,从而使情报工作水平无可抗衡、天下无敌;把握作战时机和运用策略,从而在出兵决策方面无可抗衡、天下无敌。这就是说,军队还未调出国境,而保证这八个方面无可匹敌的条件就已具备,如此才能一统天下。“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存乎选士,而士无敌。存乎政教,而政教无敌。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故兵未出境,而无敌者八。”

其中重时机、重武备的观念,也是《武纪》一再强调的,比如文中说:“成事而不难,序功而不费,唯时。劳而有成,费而不亡,唯当。”“大事不法弗可作,法而不时弗可行,时而失礼弗可长,得礼而无备弗可成。举物不备,而欲□大功于天下者,未之有也。”

与西方传统上将武力殖民作为首要手段不同,“外事武而义”强调不可轻易出兵,特别是对于恭敬的弱小国家,加强备战的敌国和拥有天险的偏远国家,千万不可随意攻打——即文中所说的“三守”之国。“卑辞重币以服之,弱国之守也;修备以待战,敌国之守也;循山川之险而国之,僻国之守也。伐服不祥,伐战危,伐险难,故善伐者不伐三守。”

在以下四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则要果决及时地进行讨伐。它们是:留着它有害,摧毁它有利;战胜它容易,吞并它可能。文中说:“立之害,毁之利,克之易,并之能,以时伐之,此谓四顺。”

当然,我们也要主动创造胜敌的各种条件。文中提到六点,包括离间其君臣,加剧其猜忌,助推其危机,扶持其政敌,利用其衰势,破坏其结盟。文中说:“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约,此谓六时。”

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先拥有不可被战胜的内部条件,然后再寻求胜敌的外部条件,即孙子所说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形篇》)

经文:

币帛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成。车甲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捷克□事而有武色,必失其德。临权而疑,必离其灾□□不捷,智不可□□于不足,并于不几,则始而施几而弗克,无功。

国有三守卑辞重币以服之,弱国之守也;修备以待战,敌国之守也循山川之险而国之,僻国之守也。伐服不祥,伐战危,伐险难,故善伐者不伐三守。

伐国有六时、五动、四顺。间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约,此谓六时。扶之而不让,振之而不动,数之而不服,暴之而不革,威之而不恐,未可伐也,此谓五动。立之害,毁之利,克之易,并之能,以时伐之,此谓四顺。

立之不害,毁之不利,唯克之易,并之不能,可伐也?立之害,毁之未利,克之难,并之不能,可动也静以待众,力不与争,权弗果据,德不肆国,若是,而可毁也?地荒而不振,德衰而失与,无苦而危矣求之以其道,□□无不得为之以其事,而时无不成有利备,无患事时至而不迎,大禄乃迁延之不道,行事乃困。不作小□,动大殃

谋有不足者仁废则文谋不足,勇废则武谋不足,备废则事谋不足国有本、有干、有权、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枢体也。土地未削,人民未散,国权未倾,伦质未移,虽有人昏乱之君,国未亡也。国有几失,居之不可阻,体之小也不果邻家,难复饰也封疆侵凌,难复振也服国从失,难复扶也。大国之无养,小国之畏事不可以本权失□家之交,不可以枉绳失邻家之交不据直以约,不亏体以阴不可虞而夺也,不可策而服也,不可亲而侵也,不可摩而测也,不可求而循

施度于体,不虑费;事利于国,不计劳。失德丧服于邻家,则不顾难矣交体侵凌,则不顾权矣封疆不时得其所,无为养民矣。合同不得其位,无畏患矣百姓屈急,无藏畜矣。挤社稷,失宗庙,离坟墓,困鬼神,残宗族,无为爱死矣

卑辞而不听,□财而无技,计战而□足,近告而无顾,告过而不悔,请服而不得然后绝好于,闭门循险,近说外授,以天命无为,是定亡矣。

凡有事,君民守社稷宗庙,而先衰亡者,皆失礼也大事不法弗可作,法而不时弗可行,时而失礼弗可长,得礼而无备弗可成举物不备,而欲□大功于天下者,未之有也。

执不求周流,举而不几其成,亡。其事而求厚其功,亡。内无文道,外无武迹,往不复来者,有悔而求合者,亡。不难不费,而致大功,故令未有

据名而不辱,隐行而不困,唯礼。得之而无逆,失之而无咎,唯敬。成事而不难,序功而不费,唯时。劳而有成,费而不,唯当。施而不拂,成而有权,久之而能□,唯义。不知所取之量,不知所施之度,不知动静之时,不知吉凶之事,不知困达之谋:疑此五者,未可以动大事。恃名不久,恃功不立。虚愿不至,妄为不祥。

太上敬而服,其次欲而得,其次夺而得,其次争而克,其下动而上资其力凡建国君民,内事文而和,外事武而义其形慎而杀,其政直而公。本之以礼,动之以时,正之以度,师之以法,成之以仁,此之道也。

语译:

两国相交若虚情假意,终难成事。两军对垒若侥幸自欺,必致败绩。逞军功而生骄态,必失武德。临大事而无决断,必陷危局。外交有失败,军事有失利,智巧不足恃也。在条件不足时谋划,在毫无胜算时攻取,那么一开始就注定失败。时机大好却不能克敌,战功为零。

国家有三种防守策略:以谦卑言辞和厚重财礼表示臣服,这是弱小之国的自守策略;修整军备枕戈待旦,这是匹敌之国的防御策略;利用山川天险加强国防,这是偏远之国的固守策略。攻打臣服小国不祥,攻打备战敌国危险,攻打天险远国艰难,所以善于征伐的君主不攻打这三种守备之国。

讨伐他国有“六时”“五动”“四顺”三大原则。离间其君臣,加剧其猜忌,助推其危机,扶持其政敌,利用其衰势,破坏其结盟,这就是创造战机的“六时”原则。扶持它而不推辞,震慑它而不动摇,惩罚它而不屈服,破坏它而不变质,威吓它而不畏惧——则不可讨伐,这就是测试定力的“五动”原则。留着它有害,摧毁它有利,战胜它容易,吞并它可能——则及时讨伐,这就是审慎决策的“四顺”原则。

留着它无害,摧毁它不利,只有战胜它容易,吞并它也不可能,难道可以征伐吗?留着它有害,摧毁它不利,战胜它困难,吞并它不可能,难道可以进攻吗?潜心以聚力,有力而不争,有权而不专,有德而不显,这样的国家难道可以摧毁吗?土地荒废不整治,道德衰微失支持,虽暂无战乱之苦,也是很危险的。遵正道谋取,但准备不足就无所得。依事理行动,但时机不当就无所成。准备万全,事无忧患。时机来了而不把握,再大的福禄也会流失。行事无道,必陷困境。轻视小事,必招大殃。

谋略不足的情况有三:废弃仁德则不足以谋文治,废弃勇力则不足以谋武略,不作准备则不足以谋政务。国家有根本、有主体、有权势、有伦常、有中枢。土地是根本,人民是主体,外交制衡是权势,政教统一是伦常,君臣同心是中枢。国土未沦丧,人民未离散,权势未旁落,伦常未崩坏,纵有昏乱之君,国家也不会灭亡。国家出现危亡征兆,衰颓之势不可阻挡,是因为中枢弱小无能。一旦失信于邻国,就再难修复。一旦疆土被侵占,就再难振兴。一旦属国叛离,就再难归附。不可自恃国力而失去与大国的交好,不可颠倒是非而失去与邻国的交好。大国如果无力庇护小国,小国便难以事奉大国。不以盟约凌驾道义,不以阴谋损害中枢。不可欺诈以掠夺,不可胁迫使屈服,不可假亲近真侵犯,不可暗中窥探,不可强求顺从。

施政契合国情,不厌其烦;行事有利国家,不计其劳。在邻国面前失去德行和威势,则患难必生。邦交之国彼此侵犯欺凌,则国力必衰。国家动荡则民生凋敝,盟约失守则祸患来侵。百姓饥寒交迫,积蓄全无。社稷被毁、宗庙失守、祖坟荒芜、祭祀断绝、宗族离散,纵然舍命也无济于事。

言辞谦卑却不听从,财礼厚重也无效果,谋划作战思虑不足,善言相劝不加理会,警告罪过拒不悔改,请求效力不被接受。最终断绝外交,关闭城门据险自守,亲小人而远贤人,自谓天命如此而不作为,则必定灭亡。

凡遇危难,君民共同守卫社稷宗庙却仍先自衰亡的国家,皆因丧失礼义之精神。重大事务不依法度不可为,依法度而不合时势不可行,合时势而失礼义不可长久,守礼义而实力不备不可成功。根基不足,而欲建大功于天下者,古今未有。

固执不求变通,行事不谋成功,必然失败。轻视基础事务,妄求丰功伟绩,必然失败。内无文治,外无武功,旧盟不归,悔而求和,必然失败。不经历艰难困苦而成就大功的,古今未有。

享有名声不使辱没,默默无闻不感困屈,唯有安守礼节。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埋怨,唯有心怀诚敬。成小事而免受难,建大功而少代价,唯有善用时机。劳苦终有成,耗费不虚掷,唯有举措得当。旗帜鲜明,善作为通权变,日久而功成,唯有坚守道义。不知取舍分寸,不知举措尺度,不知进退时机,不知吉凶征兆,不知顺逆谋略——不明此五者不可轻举大事。倚仗虚名岂长久,自负功劳难立身。空想终难成,妄动必招灾。

最上乘的武道以自敬相感召,其次以欲钩相牵引,其次以武力相夺取,其次以争斗相制伏,最下者扰乱天下以奴役万民。大凡建国牧民,对内兴文教而协四方,对外强武备而守道义。其刑罚谨慎而威严,其执政正直而公平。以礼义为根本,依时节而劳作,申法度正纲纪,遵律令为守则,树仁德成教化——此乃治国用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