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9-03
经义:
在《诗经》中,很少有诗篇如《秦风·黄鸟》这样,有明确记载的历史背景。
据《左传·文公六年》和《史记·秦本纪》,公元前621年,在位38年的一代雄主秦穆公去世,葬于雍地,为穆公自愿殉葬的有177人,其中包括秦国贤臣奄息、仲行、鍼虎。秦人哀悼他们,为他们作了《黄鸟》这首诗。一个国家自毁贤能之士就是自毁长城、自废武功,所以当时有识之士指出,秦穆公不能为后代树立好的榜样、建立好的礼法,反而让百姓珍爱的贤能之士从死,这是秦国不能成盟主、不能再东征的重要原因。《史记·秦本纪》:“三十九年,缪公(缪公,即秦穆公——笔者注)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毛诗序》亦云:“《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郑玄注:“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鍼虎也。从死,自杀以从死。”请注意,从死不是一般的杀人以殉葬,从死者是自愿的。秦国先人居东方商人故地,有和商人相似的葬俗,包括腰坑和人殉。杀人殉葬被周人所禁止,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种恶俗再度抬头。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至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元年才诏令“止从死”。考古发掘显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的秦景公(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大墓,殉了186人之多,其中墓道里20人,椁室周围二层台上殉了166人。
诗的首章:“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那啾啾鸣叫的小鸟,正是黄雀。黄雀飞翔往来,栖息在酸枣树上,找到了适宜的归宿,诗以此起兴,喻指人若寿终正寝为死得其所。如今秦穆公却让贤臣殉葬,使他们不得善终。究竟是谁为穆公殉葬呢?是子车氏名叫奄息的贤者。这位奄息是何等人物?是百里挑一的杰出人才。如今竟为穆公殉葬,秦民无不哀痛,来到他的墓穴前战战兢兢心怀恐惧。于是向天哭诉:老天爷啊,穆公竟将我们的贤才尽数杀害!倘若允许用他人替换这些贤者,我们全国百姓都愿以命来赎他。这是何等珍视贤臣,宁可一身百死来赎啊!《毛诗注疏》:“交然而小者,是黄鸟也。黄鸟飞而往来,止于棘木之上,得其所,以兴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今穆公使良臣从死,是不得其所也。有谁从穆公死乎?有子车氏名奄息者从穆公死也。此奄息何等人哉?乃是百夫之中特立雄俊者也。今从穆公而死,秦人悉哀伤之,临其圹穴之上,皆惴惴然恐惧而其心悼栗(悼栗,因惊恐而战栗——笔者注)。乃诉之于天,彼苍苍者是在上之天,今穆公尽杀我善人也,如使此人可以他人赎代之兮,我国人皆百死其身以赎之。爱惜良臣,宁一人百死代之。”
在贤能政治的长期熏陶下,古人对贤能之士的珍爱如此,真令千载之下的我们汗颜!
经文: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
交交黄鸟,止于
语译:
飞来飞去小黄鸟,飞来停在棘木上,黄鸟喳喳声声惊。谁从穆公去殉葬?子车奄息秦良臣。子车奄息何等人,特立雄俊人难比。众人走近他墓穴,恐惧颤抖不能已。苍天啊我的苍天!为何要让贤人死!如果可以赎回他,一身百死来相赎!
飞来飞去小黄鸟,飞来停在桑枝上,黄鸟喳喳声声惊。谁从穆公去殉葬?子车仲行秦良臣,子车仲行何等人,以一当百真英勇。众人走近他墓穴,恐惧颤抖不能已。苍天啊我的苍天!为何要让贤人死!如果可以赎回他,一身百死来相赎!
飞来飞去小黄鸟,飞来停在荆枝上,黄鸟喳喳声声惊。谁从穆公去殉葬?子车鍼虎秦良臣!子车鍼虎何等人,以一当百人非常。众人走近他墓穴,恐惧颤抖不能已。苍天啊我的苍天!为何要让贤人死!如果可以赎回他,一身百死来相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