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本在于因人情节人欲的礼义之道(《国风·秦风·蒹葭》)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8-20

经义:

周礼的核心是政教大一统治道。从《车邻》中的秦仲到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代代秦人为维护中华大一统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诗经》不惜笔墨,赞美他们。

《秦风》中秦襄公诗有四篇,前二篇《驷驖》《小戎》为美襄公之作,后二篇《蒹葭》《终南》为刺戒之作。为何是这样?因为尽管有赫赫武功,长期处于戎狄之地的秦人早就染上了该地的野蛮风俗。连秦相商鞅(约前390-前338)都承认:“始秦戎翟(戎翟,即戎狄——笔者注)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史记·商君列传》)而秦襄公尊王攘夷,受封的正是长期经历礼乐教化的周人故地。这就产生了西周礼制与秦人戎狄风俗的矛盾,诗人作《蒹葭》讽谏,是希望襄公加强礼乐教化——礼法为国本,本固方能邦宁。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蒹葭》是用来讽刺秦襄公的。当时襄公因协助周平王东迁而获得西周故地,那里的百姓长期受周朝德政教化,而襄公却未能以周代礼法来治理他们。礼法是立国的根本,若不能推行周礼,国家就难以稳固,因此诗人作此诗讽喻。全诗共三章,都在阐述治国必须依礼法而行的道理。《毛诗注疏》:“作《蒹葭》诗者,刺襄公也。襄公新得周地,其民被周之德教日久,今襄公未能用周礼以教之。礼者为国之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故刺之也。经三章,皆言治国须礼之事。”

首章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苍苍”,芦苇虽然茂盛,却不能为人们所用,必须等到白露凝结成霜后才会变得坚实可用,农事才算完成。这比喻秦国百姓虽然众多,却尚未顺从德政教化,必须依靠周人的礼法来教化他们,百姓才会从令如流,国家才能兴盛。如今秦襄公未能推行周礼,所以国家未能兴盛。正因未能实行周礼,才得不到百姓的拥戴。这里所说的“得人之道”,远在大水的另一边。大水象征着礼乐制度,意思是获得民心的关键就在于礼乐。既然用水比喻礼乐,那么在礼乐之畔就存在着得民心的方法,因此要从水中寻找答案。若逆流去追寻,就会道路险阻且漫长,无法到达。这比喻违背礼制来治国无法取得民心,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顺流而下,就会发现目标就在水中央。比喻遵循礼制治国,定能得民心,得民之道就在礼乐之中。《毛诗注疏》:“蒹葭之草苍苍然虽盛,未堪家用,必待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坚实中用,岁事得成,以兴秦国之民虽众,而未顺德教,必待周礼以教之,然后服从上命,国乃得兴。今襄公未能用周礼,其国未得兴也。由未能用周礼,故未得人服也。所谓维是得人之道,乃远在大水一边,大水喻礼乐,言得人之道乃在礼乐之一边。既以水喻礼乐,礼乐之傍有得人之道,因从水内求之。若逆流溯洄而往从之,则道险阻且长远,不可得至。言逆礼以治国,则无得人道,终不可至。若顺流溯游而往从之,则宛然在于水之中央。言顺礼治国,则得人之道,自来迎己,正近在礼乐之内。”

诗人伫立河畔,蒹葭苍苍于前,正若秦之百姓众多。诗以蒹葭待霜,喻百姓待教化;以水喻礼乐,若违礼而求,终不可得,若依礼治国,国必稳固——说到底,治国之本在于因人情节人欲的礼义之道。

经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且长。溯游从之,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采采,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语译:

河边芦荻苍又青,深秋露水霜结成。周土已复待德复,得民之道何处寻?它在河水那一方,礼乐如水天有道。逆流向上难找寻,道路险阻漫又长。顺流向下易寻找,仿佛就在水中央。

河边芦荻茂又密,旭日初生露未干。周土已复待德复,得民之道何处寻?水草丛生河岸旁,礼乐如水天有道。逆流向上去找寻,道路险阻难登攀。顺流向下易寻找,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荻茂又密,白露莹莹未干时。周土已复待德复,得民之道何处寻?它在河水那一边,礼乐如水天有道。逆流向上去找寻,道路险阻多迂回。顺流向下易寻找,仿佛就在水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