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8-12
聘礼是诸侯间的外交礼仪,在周代五礼中属宾礼。古代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在长期没有盟会等机会相见时,往往派卿大夫相互聘问,以联络感情。天子与诸侯相聘问的礼节今已不能得知。诸侯之间的聘礼,有大聘、小聘之分,两者的仪节完全相同,但使者的身份、礼物的多少等则有区别。本篇所记为大聘。聘礼是贵族之间的高级会见礼,所以极为郑重。文中按照聘礼的顺序,讲述了行聘前的准备,使者在途中假道、习礼及入境、入馆等过程,然后详细交代使者和主国国君、大臣之间的各种外交礼仪和相关事项。
聘礼是处理国家关系的礼仪,为了增进双方的关系,各种仪节都以敬让为原则。使者来行聘,主国国君派士到边境迎接,大夫到近郊慰劳,国君亲自拜迎于大门之外并在宗庙接见,面向北拜谢对方赠玉,拜谢对方国君辱命相问候,都是表达一种礼敬之意。至于双方会见过程中,从传命、入庙门,到升阶、登堂,都要经过三让或三揖,也是尊敬和礼让的表现。国与国之间以敬让相交,就能避免相互侵凌。
行聘结束后,主国国君要退还对方所赠的圭璋等礼物,以示轻财重礼之义。诸侯以轻财重礼之义示人,百姓受其影响,就会讲究谦让。
出于礼敬,主国须厚待来使。“主国待客,出入三积,饩客于舍,五牢之具陈于内,米三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于外,乘禽日五双,群介皆有饩牢,壹食再飨,燕与时赐无数”(《礼记•聘义》)。如此厚赠,其意义不在于财物,而在于尽主人之礼,使宾至如归。这些礼节,也是为了增进诸侯之间的敬让,防止侵凌。若不行此道,就会损害国家关系。鲁襄公三十一年,子产陪同郑简公到晋国行聘礼,晋国未加礼遇,就遭到子产以拆毁宾馆墙垣相抗议。当然,厚待来使也是有标准的,如果超越标准而一味优待,也违背了礼的精神。
聘礼对使者也有很高的要求。《礼记•聘义》认为:聘礼和射礼是最重大的礼仪,从天亮就开始举行,几乎到中午才结束,不是强能有力的人不能胜任这种礼。在行礼过程中,渴了也不敢饮酒,饿了也不敢吃肉,直到日暮人倦,还要严肃庄重不敢懈怠,以完成各种礼仪。这是众人很难做到而君子去做的事,因此叫作有行。有行就称作有义,有义就称作勇敢。这样的人,天下太平时就用来行礼义,天下有事时就用来克敌制胜。用到克敌制胜方面就会所向无敌,用到实行礼义方面就会无为而治。对外做到了所向无敌,对内做到了无为而治,这就叫作盛德。可见使者需要素质很高的人才能胜任。不仅如此,一名使者自接受使命开始,就不再回家,而是在朝门外的临时住所里守护行聘所用的物品。一路上餐风宿露,不辞辛劳。到了所聘国,更要小心谨慎,依礼而行,以维护本国尊严,促进双方的友好关系。行聘结束,回到本国,首先要向国君复命并上缴收到的礼物,国君命令收下礼物,才可以收下。使者这种恪尽职守、不辱使命的精神在历史上形成一种传统,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