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8-12
大射在周代五礼中也属嘉礼。它和乡射的不同在于举办者是诸侯。郑玄《目录》说:“名曰大射者,诸侯将有祭祀之事,与其群臣射以观其礼。数中者,得与于祭;不数中者,不得与于祭。”据文中所记,除祭祀外,诸侯在朝觐、会盟等重大活动前也举行习射仪式。之所以称大射仪而不称大射礼,并非它与乡射礼有本质的区别,而由于它在祭祀等重要活动之前举行,因而突出其仪式作用。本文所述大射仪与乡射礼的过程极为相似,只不过参与者地位更高,仪节也更繁复。
大射往往举行于祭祀等重要活动之前,其目的主要不仅在于演武,也在于习礼乐。《礼记•射义》说:“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根据古代制度,诸侯每年向天子推荐人才,天子在射宫对其进行考核。其仪容体态合乎礼,动作节奏合乎乐,射中的箭数多,就可以参与祭祀。其仪容体态不合平礼,动作节奏不合乎乐,射中的箭数少,就不能参与祭祀。多次参与祭祀,天子就有赏赐,多次不参与祭祀,天子就要责备。多次奖励就增加其封地,多次责备就削減其封地。因此说,射箭比赛是为了争取得到诸侯的地位。射箭的作用如此重要,所以诸侯君臣对此都非常用心。为什么射箭获胜就可以受到赏赐直至成为诸侯呢?这是因为射箭比赛的各个环节都和礼乐相关,这些礼乐中都包含着道德要求,和治理国家有关。这一点我们在乡射礼的解说中已经做了说明。《礼记•射义》说:“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诸侯君臣通过用心习射来学习礼乐,学习了礼乐就不会发生祸乱从而导致流放亡国这种事了。
大射之仪要求处处合于礼乐。在大射的过程中,不仅有射前射后的宴饮之礼,有合乐而射的环节,还有在参与者的行为举止和诸多的规则、仪式中体现出来的谦敬礼让、和谐有度的礼乐精神。这是今人阅读本文时应该用心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