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8-08
经义:
“百代都行秦政法”,历经春秋战国长达550年的大乱,是秦国恢复了三代大一统治下的和平,并将这一制度推向了郡县制的新高度。其中秦仲(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正是他,使秦国从地处边陲的小国变为国土广大的礼乐之邦。
《史记·秦本纪》对秦仲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大意是说周厉王无道,有些诸侯起来反叛。西戎也反叛王室,并消灭了住在犬丘的大骆之族。所以周宣王即位,就任命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结果秦仲阵亡。秦仲在位二十三年,留下五个儿子,年长的是庄公。周宣王又召庄公五兄弟,给他们士兵七千人,让他们征伐西戎,终于将西戎击溃。周宣王把土地重新给予秦仲的后代,连同其祖先大骆的封地犬丘在内,并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秦仲因维护国家大一统的功德,得到了后人的赞誉。《毛诗序》云:“《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车邻》这首诗,是赞美秦仲的。秦仲时秦国开始强盛,拥有了车马、礼乐等彰显威仪的器物。所谓“秦仲始大”,指秦国自非子以来世代为附属小国,疆域一直很狭小,到秦仲时国土才真正扩大。正因国家开始强盛,才能配备这些车马礼乐,所以称之为“始大”。“有车马”说的是首章前两句,“侍御”说的是后两句。第二章和末章描写鼓瑟、鼓簧等奏乐场景,音乐必与礼仪相配,这就是“礼乐”。经文先写寺人,后写鼓瑟,而《诗序》先提礼乐后说侍御——因为经文中车马行进在道路上,百姓最先看见,所以先写车马;想见秦仲需通过寺人通报,故次写寺人;见到秦仲后才得见其礼乐,最后写鼓瑟。第二章郑玄注说“又见其礼乐”,正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观察顺序。《诗序》将车马作为身份象征且经文已先提及,故先陈述;礼乐比侍御更重要,所以先礼乐后侍御。车马、礼乐、侍御都是君主威仪的体现,故称“之好焉”。《毛诗注疏》:“作《车邻》诗者,美秦仲也。秦仲之国始大,又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故美之也。言‘秦仲始大’者,秦自非子以来,世为附庸,其国仍小。至今秦仲而国土大矣。由国始大,而得有此车马礼乐,故言‘始大’以冠之。有车马者,首章上二句是也。侍御者,下二句是也。二章、卒章言鼓瑟、鼓簧,并论乐事,用乐必有礼,是礼乐也。经先寺人,后鼓瑟,序先礼乐,后侍御者,经以车马行于道路,国人最先见之,故先言车马。欲见秦仲,先令寺人,故次言寺人。既见秦仲,始见其礼乐,故后言鼓瑟。二章传曰‘又见其礼乐’,是从外而入,以次见之。《序》以车马附于身,经又在先,故先陈之,礼乐又重于侍御,故先礼乐而后侍御。此三者皆是君之容好,故云‘之好焉’”。
读《车邻》,让我们在车驾之声中感受到一个蓬勃向上的秦国。秦仲之朝,政治清明,君臣得闲暇之时,并坐鼓瑟鼓簧,宴饮奏乐,国中贤人见此善政,皆愿入仕效力。可谓是贤人汇聚,文化成长。秦国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它的一方诸侯之路,走向一统天下的惊天伟业。
经文:
有车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
语译:
车马驶过声辚辚,骏马白额自威仪。若你要来见我君,须等寺人去传令。
山坡上面种漆树,山洼地里栗树生。政余有闲见我君,并坐弹瑟乐融融。若我如今不仕秦,去往他国求机遇,白首徒劳惜光阴。
山坡上面种桑树,山洼地里杨柳生。政余有闲见我君,同坐吹笙乐其中,若我如今不仕秦,去往他国求禄位,徒令年华付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