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言止于公法”才是治理者的大智慧(《国风·唐风·采苓》)

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08-05

经义:

常言道,谗言止于智者,我觉得需要更进一步,“谗言止于公法”,只有根据业绩依法选拔官员才会政风清明,这才是管理者的大智慧。

韩非强调,如果按声誉选用人才,臣下就会背离君主在下面相互勾结;若凭朋党关系选拔官吏,臣民就会营私而不求依法办事。所以官吏不称职的国家就会混乱。凭好名声行赏,凭坏名声处罚,那么好赏恶罚的人,就会舍弃公务,抛弃国法,勾结起来互相包庇。所以明智的君主依法选士,不以己意推举;用法定功,不以己意测度。能干的人不能埋没,败事的人不能掩饰,徒有声誉的人不可能升官,仅受非议的人不可能被罢官。《韩非子·有度》:“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

《采苓》是《唐风》最后一首诗,和前篇《葛生》一样,亦为讽刺献公之作。《毛诗序》:“《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毛诗注疏》解释说,晋献公喜欢听信下面的谗言假话,有时贬退贤臣,有时任用恶人,所以作诗讽刺他。“以献公好听用谗之言,或见贬退贤者,或进用恶人,故刺之。”

晋献公继位之初,开疆拓土,国势日盛。公元前672年骊戎之役后,晋献公得骊姬和少姬,倍加宠爱。骊姬生下奚齐后,就想让奚齐取代太子申生。骊姬贿赂权臣梁五、东关嬖五等佞臣为献公进言,献公不辨谗言,遂让太子申生离开都城曲沃,让公子重耳、夷吾分守边邑。接下来骊姬用祭祀肉羹投毒构陷申生弑父,致太子自缢,重耳逃入狄国、夷吾逃亡梁国。这就是晋国历史上的“骊姬之乱”。此乱中断了晋国发展壮大的势头,引发了长达十五年的内乱。晋国大夫看到晋献公听谗信谗,用恶人而不用贤人,忧心而作此诗。

首章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前两句自问自答,问从何处采苓?答从首阳山顶采摘。以此喻指晋献公寻求细枝末节的行为,听信不可靠的谗言。献公向小人探问“采苓”这种琐碎之事,指君主追求细枝末节的行为。“首阳”作为幽僻之山,象征小人是缺乏事实依据之人。这是说晋献公总是向言语无凭的小人询问细枝末节,谗言因此滋生。接着诗人教君主遏止谗言的方法:若有人用欺诈不实的言辞妄加举荐,企图让君主任用某人,君主切不可轻信;若有人诬陷他人,反复进言“舍弃他吧舍弃他吧”,要求君主贬退某人,君主切勿立即应允。君主若能不受假话蛊惑,则进谗者又怎么能得逞呢?既然无法得逞,谗言自然止息。《毛诗注疏》:“言人采苓采苓,于何处采之?于首阳之巅采之。以兴献公问细小之行,于何处求之?于小人之身求之。采苓者,细小之事,以喻君求细小之行也。首阳者,幽辟之山,喻小人是无征验之人也。言献公多问小行于小人言语无征之人,故所以谗言兴也。因教君止谗之法:人之诈伪之言,有妄相称荐,欲令君进用之者,君诚亦勿得信之。若有言人罪过,令君舍之舍之者,诚亦无得答然。君但能如此,不受伪言,则人之伪言者,复何所得焉。既无所得,自然谗止也。”

当假话成为权力的通行证,逆耳忠言势必沦为杂音。诗人一咏三叹,反复告诫君主要实事求是,切不可以私意或所谓的公共舆论害公法。

经文: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语译:

采苓草呀采苓草,就在首阳山顶采。有人妄称来举贤,莫要轻信莫被骗。有人妄言贬退谁,莫受蛊惑信伪言。谗者蓄意来进言,君主若不信谗言,谗者哪里会得逞?

采苦菜呀采苦菜,就在首阳山脚采。有人妄称来举贤,莫要轻信莫赞同。有人妄言贬退谁,莫受蛊惑信伪言。谗者恶意来进言,君主若不信谗言,谗者哪里会得逞?

采葑菜呀采葑菜,就在首阳东边采。有人妄称来举贤,莫要轻信莫听从。有人妄言贬退谁,莫受蛊惑信伪言。谗者恶意来进言,君主若不信谗言,谗者哪里会得逞?